词条 | 南北议和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南北议和Nanbei yihe1911年12月至1912年2月,南方11省革命军政府的代表与袁世凯的代表在上海举行的和平谈判。武昌起义后,由于帝国主义、军阀势力和内奸的联合进攻,革命党人中妥协的思想占了上风,错误地把袁世凯视为可以争取的第三种势力,主张与他停战议和。1911年12月7日,袁世凯派唐绍仪为全权代表,12月9日,11省革命军政府公推伍廷芳为总代表。从12月18日起,双方代表在上海英租界举行谈判。除讨论军队停战的具体措施外,主要争论的焦点是实行君主立宪,还是实行民主共和。孙中山回国后,曾经表示“革命之目的不达,无和议之可言也”。但是在帝国主义和袁世凯的压力下,在立宪派、旧官僚和革命党人妥协势力的包围下,孙中山放弃了反对议和的主张,于1912年1月22日发表声明,表示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自己就立即辞职,让袁世凯当大总统。袁世凯从革命派那里取得了让与政权的保证后,便策动军队和官吏胁迫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仪宣布退位。2月13日,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推荐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15日,南京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正式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3月25日,内阁总理唐绍仪到南京组织新内阁,随即接受南京临时政府。4月1日,孙中山正式宣布解职离任。4月2日,临时参议院决议临时政府迁往北京,从此,作为资产阶级革命政权的南京临时政府被北京临时政府所代替,袁世凯窃夺了全国政权。 南北议和武昌起义后,在帝国主义诱胁下南方革命势力与袁世凯反革命势力的谈判活动。1911年11月,清政府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袁取得清政府军政大权后,即迫使南方革命势力接受停战议和。12月18日,伍廷芳代表南方独立各省与清政府代表唐绍仪在上海开始谈判,在帝国主义压力和立宪派影响下,革命派表示,只要袁世凯承认共和,清帝退位,即可举袁为大总统。不久,孙中山明确表示履行诺言,袁世凯便立即策动军队和官吏胁迫清帝退位。2月12日清帝溥仪退位。13日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15日临时参议院一致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以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妥协而告失败。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