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庙会戏剧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庙会戏剧分类:【中国民俗】 河南庙会娱乐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庙会戏剧演出,民间称“唱大戏”。唱大戏者要于会前约请戏班,俗称“写戏”、“点戏”。点戏少者一台,多者数台、十数台。演戏一般在庙寺戏台上进行,庙寺无戏台者,则要临时搭设。河南各地大的庙宇均有戏台,亦称“戏楼”。所见庙宇戏楼,有庙前戏楼、头门戏楼。庙前戏楼位于寺庙大门前,舞台口面对庙门;头门戏楼设于庙堂的大门门楼上,台口面对大殿。无庙寺的“古会”和准庙会,要在会前临时搭架戏台。所搭架的戏台,多在庙会所在村内中心处或村边空旷之地。在豫西山区、丘陵地带,戏台多倚山临丘而设,谓之“土台”。在土台上架设舞台,只需架棚和装置演戏设备,十分方便。在豫东平原地区,无倚山临丘之便的,就在村中高地处架设台架。旧时,台架多租借。商丘一带,出租台架者,称“高棚主”。高棚主一般既是戏台用料的供应者,也是庙会的执事,俗语称“高棚主,高棚主,他是会期的指挥部,会间出了大事情,大棚一落齐声助”。庙会戏台的装饰十分讲究,许多地方,人们在台口吊挂绣球、龙凤旗和大幅红对联。 旧时,因民间文化生活的贫乏,庙会观看“唱大戏”为许多人所向往。故庙会日,携儿带女、全家出动,赶会看唱者很多。旧时,庙会戏演出前,都要先唱“安神戏”、“敬神戏”或称“跳加官”,即在戏台上或直接到庙内大殿前由一演员扮“天官”,头戴插翅金盔,面戴黑胡须,身穿红蟒袍,手捧“如意”和“加官条幅”,后跟四“龙套”,口念吉祥之语上场。民国以前,庙会的各项活动必须在安神戏之后进行。近代大多已不甚讲究,有的安神戏也不单独进行,只在正戏之前加演一折敬神戏即可。20世纪50年代以来,安神戏已被取消。庙会戏剧演出,多有显示当地财力和文化水平的意思。偃师县老城农历正月十三日会,要请八台戏对演,俗称“唱对台戏”。对台演出时,各戏班均需以“拿手戏”出演,且不许演重戏,如无戏演,演了重戏,便会受到讥笑,甚至斥为“倒粪”戏。唱对台戏时,以台前观众的多少,评定戏班演出的优劣。在三门峡市一带,对台演出还要“计时”。计时以点放“三眼铳”为号,铳声一响,各台戏即开演,铳声再响,所演戏本情节便要表演完毕,否则就要受罚,当地人俗称“放炮戏”。在上蔡县塔桥白圭山庙会四天会期中,戏只要一开演,便不能停演,四天四夜鼓乐声不绝,如有戏班中途停演,便不发给酬金。看戏人曾多达五万余人,为维持秩序,常用绳子将看戏男女隔开。在演出期间,还有许多怀抱小儿赶会看唱者,到后台请演员为小儿“画花脸”,认为画了花脸的小儿便可吉祥平安、长命百岁。演员们则乐意从命,个个欣然手执画妆笔,为小儿点画各种戏剧脸谱。画好后,小儿家长高兴地向画脸演员封礼相赠,以为酬谢。民国时期,三门峡一带,此风尤盛。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