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庙会组织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庙会组织分类:【中国民俗】 庙会一切活动的筹办和组织,由庙会所在地群众推选正、副执事负责。旧时,一般多由当地乡绅或有权势的头面人物担任,也有让当地神社头头轮流担当的。正执事俗称“大会头”或“社主”、“神头”,负责庙会期间祭祀庙神供品和祭祀仪式。副执事俗称“二会头”,负责会前筹措会费、请戏班、组社火等,并主持庙会时的剧目点演、社戏安排和商业收费。在豫西灵宝县一带,庙会时,还要推举“戏母子”即庙会戏剧演出的监督人,一般要由历史知识丰富、精通戏剧知识的人担任。庙会演出时,由戏母子监督戏班演唱中的戏剧台词、唱腔、招式和戏剧情节。如发现有失误,便随时批评指正,并有权责令戏班停演及罚扣所定戏价。举行庙会的活动经费,也称庙会基金。旧时,有庙产者,庙会基金多从庙产收入中提取;无庙产者,一般均采取在当地摊派或捐款的方式。这种临时筹措的资金,主要用于庙会祭祀期间的社戏娱乐活动,故称“戏份子”。 逢会日,到会上祭神、娱乐和进行贸易活动者,称“赶会”或“看唱赶会”、“赶会拜神”等。小型庙会,一般扩及方圆数十里,每日可有数千赶会者参加;大型庙会,赶会者从方圆数十里、数百里以至邻县、邻省而来,每日可达数万甚或数十万人,可谓八方云集,人山人海。其中有拜神的,有观光娱乐的,也有进行商品买卖贸易往来的。 传统庙会,大多由民间组织来筹办,小型庙会本村镇组织筹办,大型庙会往往是由联村组织进行活动,一般都要成立理事会,由各村推选出的纠首组成,订立庙会规约,以神庙为精神纽带,组织规模较大的祭神活动,俗称“庙会”。不同层次的社区都有各自的中心,即庙宇、庙祭的固有活动是由敬神班子摆供祭神,一般民众烧香叩头,许愿还愿。如霍泉三月十八日的“祭大郎”,即由渠册组织操办。 敬神,就要娱神 ,人们借娱神以娱人。娱神的活动,首要的是唱神戏,其次是举办民间杂艺,俗称“社火”,现在通称“民间文娱表演”。如交城县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四日和七月十四日,举行两次大型庙会,各种社火活动都要出动,特别是“背棍”、“铁棍”表演,万人争看。晋祠农历七月初二,也是大型庙会。五台山八月的庙会,规模更大,十几个省的民众争往朝山拜佛。 现在,少数大型庙会已发展为新型庙会,如五台山庙会已演变成五台山国际旅游月,晋南关公庙会演变为关氏寻根祭祖节,等等,成为社区文化的大展示。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