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庙宇与庙会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庙宇与庙会

分类:【中国民俗】

居住在黑龙江区域的世居民族如满族、赫哲族、锡伯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等,其原始宗教都是萨满教。萨满教是崇拜祖先和多神的宗教,没有庙宇。佛教、道教等宗教传到黑龙江后,黑龙江区域内才出现了庙宇。

有关文献资料和考古发现已证明,大约在唐代,佛教和道教传入黑龙江区域。盛唐时在黑龙江设立了忽汗州,粟末?砣首领大祚荣被唐册封为忽汗州都督、渤海郡王,因受中华文化濡染,佛教、道教传入东北。大祚荣被唐册封为渤海郡王以后,便遣王子到唐长安城“入寺礼拜”,这就使佛教传入了渤海,从此以后,渤海诸王不断派遣使臣入唐问礼。公元814年正月,渤海使臣高礼进奉命朝唐,同行37人,献金银佛像各一。二月唐宪宗在麟德殿召见高礼进一行。盛唐佛教和渤海佛教文化交流很频繁,特别是渤海有些僧人很有佛教素养,被请为学问僧,例如渤海王族大氏释仁贞为皈依佛祖释迦牟尼而冠以释姓,他曾数度入唐问礼学习佛法,还到过山西五台山佛教圣地。又如释贞素,其人也是王族,精通汉文和梵文,曾两次入唐参加唐朝的佛经翻译工作。唐玄宗元和八年(813年)秋,释贞素入唐,曾与日本留唐学问高僧灵仙三藏共同译经,交流佛道。公元825年农历四月初七,释贞素第二次入唐,抵五台山灵境寺,闻知灵仙三藏早已仙逝,释贞素悲痛欲绝,吟诗痛悼:

石体尘心泪自涓,

情因法服奋幽泉,

明朝傥问沧波客,

的说遗鞋白足还。

唐玄宗曾下令天下普建佛祖寺院,渤海各地曾修建了许多佛寺和佛塔。今宁安县渤海镇是当时渤海国的都城上京龙泉府,其古城遗址,考古发现有10座寺院遗址,出土了陶佛、铜佛、鎏金佛、石造佛像等数千件,特别是渤海遗存的佛教文物大石佛、石灯塔,历千年风雨而完好如初,更显得弥足珍贵。

石灯塔又称“石灯幢”,是渤海遗存下来的大型佛教石雕,全塔高约6米,由多层玄武岩雕件叠筑而成。共分塔刹、相轮、塔盖、塔室、莲花座托、中柱石、莲花座和底座等部分,塔盖似亭榭,八角八面,雕刻盖脊和瓦垄,塔梁呈八角型,中有斗拱。石灯塔历经千年风雨雷电而傲然屹立,确是“海东文化”的惊人杰作。

诵经 (王福兴 摄)

渤海大石佛,原高两丈,清流人张缙彦在《域外集》中写有《重安佛顶缘起疏》:“粤稽肃慎遐区,临湟旧域,爰有古佛,石相巍然,百万劫之岁年,阅千秋之风雨。珊瑚委地,光烂漫而不收,琉璃沉沙,神缥缈如在。”因佛头坠地,才有重安佛头之义举。“鸠工料物,期法相缺而美完,芟蔓除烦,使众生罪而还福,虽穷荒绝域,未能消佛面之金,而涧水溪毛,亦显捐心头之肉,于是作此善果,广结同缘。”做了重安佛头的善举。《柳边纪略》中也有这样的记载:“康熙初,观音首脱,鼻端微损,新乡张司空坦公(张缙彦)琢而小之,今高九尺,而石座又三尺余。”

渤海石灯塔 (宋德胤 摄)

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宁安县渤海镇土台子村发现了渤海舍利函,这组舍利函是由二重石函、铁函、铜函、漆函、银函、料瓶等七层套合而成。在料瓶里盛有六颗白色舍利子,“舍利子”是梵语,其意是佛骨,相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仙逝火化后,他的骨灰变成白色晶状物体,这就是圣洁的舍利子。可见此处是渤海时期的塔基址。后来在渤海镇的白庙子村也发现了舍利函,比起土台子村发现的舍利函,显得更加精美。

由上述可见,渤海时期佛教、道教都盛极一时。

时至清代,黑龙江区域内的庙宇遍布城乡,有佛教的寺庙,有道教的院祠,其中宁古塔一带城乡就有寺庙院祠约46座。如土地庙、山神庙、城隍庙、关帝庙、大牡丹关帝庙、魁星阁、财神庙、药王庙、胡仙堂、龙王庙、娘娘庙、寄骨寺、圣贤庙、王官庙、天齐庙、火神龙王庙、圣王庙、老君庙、七圣庙、九圣庙、古佛寺、弥勒院、观音阁、兴隆寺等等。

黑龙江区域内的村庄,多有土地庙,多建在村西,庙周围有葱郁的古树林,有的庙中有土地鬼差的塑像,有的只有土地的神牌。《觉轩杂录》载:“土地,乡神也,村巷处处奉之。”又说:“乡村之老公直者,死后当土地。” 由此可见,土地神是阴间管理一方的地方官吏。康熙五十年(1711年),宁古塔西关小桥北的西船漂,就建有土地庙,庙址八尺见方,青砖瓦结构,门楣处写有“土地庙”三字,庙内没有塑像,供有神牌,上书“供奉土地神之位”。

对联:

职司土地神明远,位到中宫德泽深。横批:德居戊己

黑龙江之俗,每逢初一、十五,上庙磕头烧香,许愿还愿。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报庙”的丧俗,认为人死后,其灵魂不灭,灵魂要到土地爷处报到,由土地爷看管三天。正因如此,家中亲人故去,要举行“报庙”,其仪式是早、中、晚到土地庙三次,亲人列队戴孝披麻,向死者灵魂哭别,要烧纸、送饭,俗谓“送浆水”。特别是第三天夜晚,认为灵魂即将去阴曹地府,这次报庙最为隆重,要抬着纸扎成的彩马、牛、房子、金童玉女、金银财宝等等,在土地庙前焚化,此时由长子或代东(即司仪),宣读祭文。仅举一例祭文:

民故王公讳德仁先父,久病,百治不愈,终于驾鹤西游矣!享年八十有六。生前勤劳毕生,家值高楼数栋,良田数顷,处人处事,皆贤良益友,邻里和睦,宽容待人。公直无私,远亲近友无不崇敬。所生三男 二女,皆已成器,孝顺备至,现在婚配生男育女,成家立业,继祖业有成。伏乞王公讳德仁先父,今驾鹤西游,不肖子孙备有金童玉女、黄牛宝马、所需用具一概俱全,任意唤使无虞,此设祭与先父送行,尚飨。

宣读完祭文,纸扎焚化,然后辞灵,送殡,把灵柩抬入坟墓。

黑龙江区域城乡庙宇平时的祭祀多是初一、十五上庙磕头烧香,规模大的隆重祭祀是各种庙会。

娘娘庙会。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各地娘娘庙都要举办庙会,其内容是上供,烧香,磕头,祈福免灾,许愿还愿,跳墙和看野台子戏,品尝各种吃喝。这一天真是香客、游人如织,小商贩的叫卖声、庙里的木鱼鼓罄声、戏台上的锣鼓声交织一起,汇成特殊的庙会交响乐,佛殿内香烟弥漫,供品成堆,善男信女更是成群成堆。

例如宁安的西阁庙会,饮食风味就特色十足。这一天各名店都要来庙会搭席成棚,格局是前灶堂(当地习惯把灶房叫“灶堂”),后餐堂,当时有名的餐馆如德义轩、聚义轩、九霄居、卧仙居、东来顺、来如意、醉仙居、二龙居、半分利、靳家馆、祈家馆等等,另外还有地方特色的刘老表馅饭馆,张少堂的肉火勺铺,张小人的烧卖馆,张永生的油煎饺子铺,清真的烫面饺、锅烙、烧牛羊肉等小吃,朝鲜族的 “别有天”冷面屋,都来庙会搭棚叫卖。

香客(庙会一角) (王福兴 摄)

为了招徕食客,这些餐馆把灶堂搭在前堂,特意给逛庙会的游客观看,灶房的名厨把大勺颠得啪啪响,表演着各种绝活,引得看客阵阵叫好声。餐馆里吃客满座,跑堂的堂倌俗称“老三”,他能手端十几个菜碟穿梭于各餐桌间,响口报菜,如数家珍,特别是结账时,他能一气呵成,任你点满桌美味,他能算得分毫不差。

在庙会上,有坐卖的,有走街串巷的、挑担的、挎篮的、推车的,这些风味小吃,也来赶庙会,他们卖的地方风味有麻花、大?子、杠面馒头、瓤子饼、马蹄饼、老豆腐、凉粉、碗坨等,庙会真是成了各种美食的大展卖。

庙会上还能买到泥阿福、泥搬不倒、拨浪鼓、小泥人、提线小鳖等玩具,木制的刀、枪、剑、戟等玩具。那些摇卦的、点痦子的、看面相的、算卦的、黄雀抽签的,也都赶到庙会凑热闹。

关帝庙会。黑龙江区域内关帝庙遍布城乡,据传说,农历五月十三日是关公的生日,这一天各地关帝庙都举行庙会。下乜河的关帝庙会最盛大。庙会由清朝官府出资,庙里住持负责主持,上供,敬香,集体诵经,由官员宣读祭文,其内容大意为赞颂关公功德、事迹,求其保佑一方平安,五谷丰登;参拜圣像,抽签问卜,唱野台子戏。每村每户按有地户摊钱买猪,在正殿门口杀猪,将猪头、心、肝、肺和其他祭品摆在供桌上供祭,烧香,磕头。然后聚餐,以此增进乡邻情感。

青苗庙会。青苗庙会很有地方特色,此庙会没有固定日期,各庙是选在小苗出齐之后,没开铲之前,由道士主持,到各村屯向有地农户摊钱,买肥猪,杀猪祭庙中诸神。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要把屯中的马倌、牛倌、猪倌、羊倌请来,由主持者向他们讲清要保护好青苗,看住牲口,别让牲口祸害庄稼,违者要受到何种惩罚。讲清后,马倌、牛倌、猪倌、羊倌都要立下保证,然后请他们和出钱户聚餐吃猪肉,喝大碗白酒,以祝贺丰收。九成寺、大团关帝庙,最重视青苗庙会。

风车 (宋德胤 摄)

山神庙会。黑龙江区域山多林密,上山狩猎、采摘山珍、挖参都要祭祀山神,因此城乡多有山神庙,建在深山野林路旁的多,各山有各山的山神。山神庙有大有小,最小的面积有一米见方,也有立三块石为山神庙的,祭祀的信众焚香烧纸,也有插草为香表示祭祀的,有的山神庙有塑像,有的没有神像,只立神牌,上书“供奉山神之位”。

虫王庙会。虫王,是专管禾苗免受虫害的神,保佑五谷丰登。有的有专庙,供奉虫王神,有的是在关帝庙中,设虫王神位。

民间传说,农历六月六日是虫王爷的生日,这一天,庙里举办庙会,给虫王爷祝寿,为虫王爷唱影、唱戏,祈求虫王爷保护青苗不受虫害。这一天,庙中和尚诵经、烧纸、上香、上供、磕头。由和尚到各屯有地户摊钱,买肥猪,在庙门杀猪,用猪头、心、肝、肺设祭供虫王,这一天,特意要把长工、打头的都请来吃猪肉,聚餐后开铲。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1: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