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廷尉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廷尉分类:【传统文化】 官名。春秋时楚国有廷理,掌刑法。秦代置廷尉,九卿之一,掌刑狱,为全国最高审判机关。属官有廷尉正、廷尉监。汉代承秦制,景帝中元六年(前144)更名大理。武帝建元四年(前137)复称廷尉。哀帝元寿二年(前1)再改称大理,西汉末更名作士。东汉称廷尉卿。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复称廷尉。晋、南北朝多沿此称。北齐置大理寺为其官署,设长官卿及少卿各1人。后历代皆沿其制。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改大理寺为详刑寺,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又更名司刑寺,均旋复旧称。宋神宗改革官制,大理寺职事分左右办理:复审各地奏劾和疑狱大罪属左断刑;审理京师百官刑狱属右治狱。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改都护府为大理寺,旋复旧称。明代初年,分大理寺为左右寺,分理京畿、十三布政司刑名之事;神宗万历九年(1581)更定左右寺分理天下刑狱。大理寺与刑部、都察院合称三法司,会同处理重大司法案件。清代不设左右寺,余制与明代基本一致。 官名。始置于秦,职掌天下刑狱。西汉景帝中六年 (前144) 更名大理。武帝建元四年 (前137) 恢复旧称,置廷尉1人,秩中二千石,其属官有廷尉正和左、右监各1人,秩皆千石。宣帝鉴于廷尉派往地方鞫狱的廷尉史任重而禄薄,于地节三年(前67)增设秩为六百石的廷尉平4人,以加强对地方司法机构的控制。东汉时省去右监,4廷尉平省为左平1人。廷尉人选常从律学世家出身者中择用。如顺帝时吴雄,三世廷尉;郭躬一家,以传习小杜律著称,数世之中,任廷尉者达7人之多。东汉时权归尚书台,因之廷尉治狱有时也须听命于尚书。遇有重大疑案,廷尉亦与尚书共同审理。自北齐至明清皆称大理寺卿。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