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建筑与园林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建筑与园林

分类:【地域文化】

一、近代建筑发展概况

纵观近代安徽建筑的发展,有两条主要脉络:

一是对中国传统建筑沿袭与改造。中国传统经历了数千年蓄积,有一定适应性和稳定性。象客栈、酒楼、浴室、作坊、银号等带有封建经济特征的经营活动场所,传统建筑基本上可以有沿袭。如芜湖大观园浴室,建于清末,1919年翻建。其后院有两口大井供水,又为一小型花园,可引官僚商贾、名人雅士来此沐浴。而对突然出现的工厂、邮电局、海关、火车站、医院、学校,能使用的应急方法,是根据新的功能要求,对传统建筑稍加修改。1861年筹设的安庆内军械所,为我国最早的军事企业。生产子弹、火炮、轮船。工厂“全用汉人,未雇洋匠”,竟自行试制出蒸汽机和小火轮。但厂房却停留在中国旧式建筑水平。1925年筹资集股创办的蚌埠大来烟厂,厂房也为50余间平房。1877年芜湖设海关,直到1916年以前仍租用民房。1897年安庆开办“求是学堂”,1901年改为大学堂,这是安徽第一所高等学府,开安徽近代高等教育之先河。校园却是安庆敬敷书院。1906年创办的另两所高等学校,省立法政学堂和省立师范学堂。也是采用中国传统建筑旧制。与此同时,各地的书院纷纷改为中学或实业学堂。如皖江中学、安徽公学、第一中学、紫阳师范学堂、中等工业学堂、太和中等蚕桑学堂等。安徽近代教育建筑基本上是在传统的书院上发展起来的。如果了解到这些近代学校仍保存相当封建教育成分,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宗旨下,学校仍开设经学课和尊孔,便不难理解书院建筑在中国近代教育中的适应性。对中国传统建筑的改造,还包括吸取钢铁、水泥、玻璃等新材料进行改造革新,以及承袭中国传统材料和构筑方法,引进西方某些形式语汇的“假洋楼”。东至县水泥大成殿、黟县南屏小洋楼,即是典型实例。

二是西方近代建筑的引进。1876年中英《烟台条例》签订后,芜湖开埠,安庆和大通被列为外轮停泊港。外国资本主义势力打开了安徽大门,芜湖西门外46公顷沿江地带土地辟为租界。随着外国商人、传教士纷至沓来,一些欧美建筑风格的领事署、教堂、医院、洋行、学校相继建成,西方近代建筑开始向安徽渗透。这些建筑个性鲜明,施工质量和装修标准上乘。如1877年建成的英国驻芜领事署,1910年建的圣雅阁中学教学楼、1927年建的弋矶山医院病房楼。同时,民族资产阶级也尝试引进、借鉴西方近现代建筑。1908年建成的明远电灯股份有限公司发电房,系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1916年建成的益新面粉厂厂房,4层砖木结构。1919年建成的裕中纱厂,为安徽解放前唯一的机器纺纱厂,主厂房为2层砖木结构。1911年建成的蚌埠淮河铁路大桥,九也桁架结构。

安徽近代城市,首选芜湖、蚌埠、安庆。芜湖明清时便是手工业的商业中心。1876年开埠并设立租界,外国商人据此进行出口贸易、垄断市场。民族资本也比较活跃。1877年李鸿章奏准将镇江七浩口米市移入。各地粮商云集江城,设立米栈会馆。当时芜湖封建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都很繁荣活跃,因而被列入近代中国四大米市。它同时也是全国大商埠之一。蚌埠原乃属于凤阳府的一个小镇,仅是500户人家的渔村,以盛产河蚌得名。1908年津浦路通车,因其处在津浦铁路与淮河汇交点而迅速繁荣起来。1926年,人口已近20万人。经济活动除商业和转运,还有面粉厂、烟厂、植物油厂等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安庆是当时省会,为安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早在洋务派兴办实业时,便选择了安庆作试验区。1861年曾国藩在安庆筹办内军械所。1898年于安庆东门火药库旧址建的银元铸造局,为安徽第一个近代铸币厂。1898年在安庆设立安徽商务总局。1906年安徽有三座高等学校:安徽高等学堂、省立法政学堂、省立师范学堂,校址均在安庆。这三个城市都逐渐兴建了一些近代建筑,渐渐呈现近代城市雏形。

佛教建筑,在太平天国时遭到严重毁坏,清末和民国得到恢复和修葺。如咸丰八年(1858),太平军与清军激战九华,很多佛寺禅院毁于兵火,清末民国得到扶持恢复。光绪三十年(1904)建祗园寺大雄宝殿,规模为九华山四大丛林之首。1925年,北洋政府总理段祺瑞赐“慧日常明”匾额,1936年又增建光明讲堂。北洋政府总统黎元洪,为九华山百岁宫题“敕建万年寺,饮赐百岁宫” 匾额。但从总体看,民国时期佛教开始衰落,佛教建筑亦不复昔日旧观。

清末民初,随着天主教传教士向安徽渗透,天主教迅速地得到传播。自清道光年间 (1821―1850) 五河建成安徽第一座天主教堂,至清光绪三十四年 (1908),全省有教堂283座,信徒1.4万人。芜湖若瑟院、安庆圣爱堂,为早期较具规模和影响的教堂。1929年,成立芜湖、安庆、蚌埠三个教区,逐渐兴建了一些适应天主教需要的西式建筑。

二、传统建筑的延续与演变

中国传统建筑虽然自立于世界建筑之林,发展了一套高度成熟的体系,但却先天地存在保守性。这突出地表现在类型、形式、技术上的凝固状态。自鸦片战争到民国时期,中国社会形态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建筑,无论是满足层出不穷的功能要求,还是适应变化中的精神状态,或是面对新技术的挑战,都显得力不从心。民国时期强烈表现出对传统建筑作局部修正的倾向,为了使其在新条件下得以延续。

水泥大成殿,位于东至县尧渡镇东北5公里,原名建德县文庙大成殿,始建于唐肃宗至德二年 (公元757)。宋、明两代均曾迁址。清光绪年间建德县令高寅始迁建于今址。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按察使邑人周馥在今址上扩建,为砖木结构。历周围层峦叠嶂,鼠蚁从生,建筑毁坏严重,民国初年,周馥的第四子,当时任财政总长的经济学家周学熙,遂以我国水泥厂生产的水泥为材料进行改建。大殿采用钢筋混凝土整体浇灌技术,而仿传统建筑形式,重檐歇山顶,绿色琉璃瓦面,殿脊饰有双龙戏珠,大殿既保留了中国传统的雕梁画栋斗拱,又局部饰以西式浮雕。东至水泥大成殿,在运用近代技术材料又基本采用传统建筑形式方面作了大胆尝试,这是较为珍贵的实物史料。

尚素堂,位于黟县南屏村,这是一座规模不大的祠堂,清末重修。重修后的尚素堂门前设有矩形小院,一改传统祠堂门的处理方式。院墙砖石合砌,水泥抹面,长方形和菱形图案花纹具有西洋风格。祠堂亦用水泥抹面,镶印有多种花纹图案。开以拱形门窗,为当时模仿西方建筑的一种常见作法。该村另一座名孝思堂的“小洋楼”,建于清末民初。四层,虽然仍沿用传统的材料构筑方法,却试图引入西方建筑形式。底部三层呈长方体,园拱窗采光。这很不同于外部封闭、天井采光的传统型制,故人称 “小洋楼”。而此建筑第四层却是一中式亭阁。表现了新旧交替时期,中西文化碰撞与交融。

在明清两代独放异彩的徽派建筑,到民国时期呈衰落的趋势。建筑中的三雕,既没有清代工艺上的玲珑精巧,更难有明初浑厚朴拙的金石韵味。失去支撑的徽派建筑,迅速走向衰落。从建筑类型看,所谓徽派建筑三绝: 祠堂、牌坊、宅第,已失去原有光彩,仅戏楼数量增多。对戏剧的需求,反映了一个动荡时代人们需要从精神上填补。而这些戏楼,正逐渐脱离其宗教母体而世俗化,成为庙会、会馆、酒楼的附庸。现遗存的徽州古戏楼,大多为清末民国时期遗构。如祁门新乡余庆堂古戏台、宣州小大胡花戏楼、泾县西阳花戏楼、歙县吴宅戏园、璜田戏台等。

三、西方建筑的渗透

1876年,芜湖开埠并设立租界,安庆、大通允许外轮停泊,标志外国资本主义势力打开了安徽的大门,西方建筑也随之抢滩登陆。这些建筑风格取自西方不同国度和时期,大都形式新颖、施工工艺精良。对安徽近现代建筑形成起了某种催化剂作用。

英国驻芜湖领事馆,位于芜湖市中心范罗山顶,建于1877年。座北朝南、砖木结构。建筑平面近似方形。东、南、西三面有深达3.5米的连续券回廊,列柱挺拔清秀,具有强烈韵律感。中部有八边形大厅。四坡屋顶用深色瓦楞铁皮屋面。有阁楼,开有6扇老虎窗。建筑选材适当,色彩搭配柔和。为芜湖第一座近代建筑。

芜湖天主教堂,位于芜湖吉和街东鹤几山麓。1887年由法国传教士始建。1891年“芜湖教案”中被焚毁。1892年于原址重建,1896年落成。教堂采用巴西利卡拉丁十字型制,西面入口,东端设圣坛。砖石结构,圆券,为典型的罗曼建筑。门窗上装有西班牙运来的彩色夹丝玻璃画,内壁有40幅宗教壁画。

圣雅阁中学教学楼,位于芜湖市狮子山。1910年由美国基督教圣公会传教士建成,座北朝南,三层砖木结构。铁皮屋面。设有方形钟楼,南面与西面有局部券廊、外观简洁高雅。该教学楼在安徽近代教育建筑型制转变中,有一定影响。

弋矶山医院病房楼,位于芜湖弋矶山顶。该医院为美国基督教美以美会传教士1888年所办。1923年,原2层砖木结构病房遭火灾,1927年由美籍建筑师设计重建此病房楼。1935年添建东翼,1937年竣工。总建筑面积为5176平方米,150张病床。医院采用内廊型集中式布局。前为3层,后为6层,后部巧妙地结合地形落在北山坡。中部屋面为坡屋顶,两侧为平屋顶,设有屋顶花园。建筑东西全长约67米,因采用五段式处理,显得并不太长。两翼向前突出,用以环抱花园。建筑采用砖混结构、红砖墙、钢筋混凝土楼面。内部功能齐全,设备先进。具有宽敞明亮的手术室、装有X线机,自备发电机、蒸汽锅炉、贯通5层楼的蒸汽升降机、集中供暖,并有电话和电器开关操作的护士呼唤系统。弋矶山医院为安徽第一批使用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形式随从功能的现代建筑,曾起了示范作用。

四、艰难起步的近现代建筑

清末民国,安徽出现一批官办、官督商办、民族资本的产业,这些企业主动引进、借鉴西方建筑技术,开启了安徽近现代建筑艰难的试验。新建筑比较集中在厂房、桥梁、火车站、机场、影剧院、海关等具有新功能的项目。如1894年建成的益新面粉厂、1908年建成的明远电灯股份有限公司、建于1916―1919年的裕中纱厂,都有意识引进了现代厂房。1911年建成的蚌埠淮河铁路大桥、1930年建成的芜湖江岸和北关汽车站、1934年建成的合肥三里街机场、1937年建成的安庆李家洼陆地机场,还有建于30年代初的蚌埠商民大舞台,建于1945年的合肥安徽大舞台等,加速了安徽建筑现代化进程。

益新面粉厂。位于芜湖市青弋江北岸袁泽桥(今大砻坊)。1890年民族资本家章惕斋创办,1894年竣工投产。1909年,原三层的面粉大楼焚毁。1916年于原址重建,为四层砖木结构,青砖实墙,木楼板屋架,铁皮屋面。建筑面积1007平方米。为安徽最早的近代厂房。今仍保存完好。明远电灯股份有限公司,系民族资本家张中执等发起筹办。1908年建成的发电房,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屋面为人字形钢屋架。单跨六柱间,跨度达15米,建筑面积约340平方米。这是安徽第一座用现代框架原理建成的厂房。

蚌埠淮河铁路大桥,在安徽建筑现代化进程中占有突出地位。大桥始建于1909年,1911年建成。由英国工程师德纪设计。该桥为9孔净空60.96米的柏氏桁梁,全长587米。河床下部为岩层,两端桥台为木桩基,混凝土基础石砌台身。为津浦铁路第二大桥。蚌埠淮河铁路大桥不仅以现代材料、技术解决了淮河上架桥的难题,也以一种全新的形象,重塑了桥梁美学观念。

芜湖海关大楼,位于芜湖市青弋江口北岸的陶沟。开工于1916年,历时三年,于1919年竣工。此楼位于长江岸边。坐东朝西,面对大江。它由主楼和钟楼组合而成,建筑面积892平方米。主楼近方形平面,二层砖木结构。红砖墙,三面有柱廓,四坡顶铁皮屋面。钟楼位于主楼前正中,方形平面,高四层,砖混结构,亦为红砖墙。顶部原有攒尖屋顶。芜湖海关大楼是安徽早期最有影响的近现代行政办公建筑,其型制、结构、风格、细部处理,都有意识吸收现代建筑某些成份。整座建筑功能合理,形象上主次分明,轮廊起伏较大,富有鲜明的个性。檐部、腰线、砖柱、门窗罩等细部处理审慎。砌筑质量也较高,至今仍基本完好。

五、新旧嬗变中的安徽园林

20世纪初,安徽园林发生了古典形态向近代形态的过渡。

以徽派园林为代表的安徽古典园林,清中叶达到最后的兴盛期。清末民初,这一盛景不复存在。首先是因为古典园林是滋生于封建经济基础上。道光以后,在外国资本和新兴民族资本势力的夹击下,封建经济逐步解体,也就切断了它的经济来源。徽州昔有岩寺娑罗园、潜口水香园、丰南曲水园、唐模檀干园、松明山春草园、稠墅修园六大名园。徽商中落后,除唐模檀干园外,都已荒芜、废弃; 第二是因为中国古典园林,乃以帝王的皇家园林和官僚富豪的私家园林为主体。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于观念形态上,动摇了古典园林的生成基础; 第三是因为在中国传统造园活动中,封建文人的参与至关重要。一些能文善画之士,不断将山水诗文和山水画的意境、情趣转换到园林,决定了写意山水园的走向,并使造园艺术得以不断升华。民国以后,随着教育近代化,旧式文人群体开始失落,沦为封建遗老,传统园林创作,便失去了动力和活力。

在古典园林衰落之时,一个近代公园建设活动凸现出来。芜湖市开辟了赭山公园和陶塘,安庆开辟了菱湖公园。造园活动还普及到县。各地原有的 “四景”、“八景” 之类风景名胜很多被辟为公园。如当涂县把原来的采石矶一带辟为采石公园。宣城县辟鳌峰为鳌峰公园,辟北楼为陵阳公园、歙县辟西干山风景区、绩溪县辟十里崖和翠眉亭风景区、宁国县辟宁阳公园等。有些县则将过去内有园林的衙署、学宫开放,供公众游览。民国造园活动中的一件大事,是省建设厅主持开辟黄山公园的规划,规划不仅提到: 黄山为海内第一名胜,实驾泰岳匡庐而上之。同时,也敏锐地预测到开辟黄山公园,有大大拉动皖南区域经济的作用。规划采用了现代交通和通讯手段,并对旅游、造林、艺茶通盘考虑。强调要不破坏黄山自然景观,进行 “因地制宜、不加斧凿之种种建设。” 甚具真知灼见。

纵观民国时期的安徽园林,已明显地看到近代园林的基本取向: 首先是市民共享性和开放性。明清皖南虽然也有过公园性质的水口园林,毕竟只是氏族内公有,仍然附着于封建社会母体。而近代园林是建立在民主理念上,市民公有,对全民开放。其次,近代园林以大尺度,宏观欣赏为主。改变了古典园林的以近距离欣赏为主。如采石公园、赭山公园都可登高俯瞰市景、远观长江。菱湖公园,也有20余亩水面;第三,近代园林既可供市民游憩,又能在此进行多种文化活动。如赭山公园中就建有中山堂,附有皖南图书馆。同时,公园的开辟也显然美化了城市的环境,改善了城市的生态。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2:4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