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开山起师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开山起师分类:【中国民俗】 进山砍伐树木,多在农历四月和八月,旧时在正式砍伐之前,为避邪保平安,伐木人员要举行祭拜仪式称为“开山”或者“起师”,各地略有不同。 在萍乡,由一个技艺高超的锯匠师傅到所伐山场的僻静处堆土成坛,插上鲁班尺,宰一只雄鸡沥血祭祀山神。在安福,则是以山口的一棵大树作为祭祀地点,将三牲供品摆在树下,杀鸡鸣炮焚香,然后把涂有鸡血的纸钱绑在树上祭山神,这棵祭过神的大树不能砍伐。该县古时还建有木神庙,山民用以祭木神。 瑞金县山农将进山采运木材称为“走青山”。采运工用竹片、杉皮搭成临时住所,叫“青山棚”。在搭棚之前要用“开山”仪式卜吉凶,即由有经验的人看好山形,选好树,然后执斧砍向树木。如果一斧就能砍倒树,而且树倒向山坡上方,是吉兆,反之则不吉,要另外选择采伐地址。会昌县伐木工人开斧砍伐前要杀鸡、杀狗、烧香,之后,还要举行“开山祭”聚餐一顿。他们砍树叫“放树”,树往下倒,叫“顺风”。全南县山农伐木首次进山必杀小狗,以敬山神、伯父,之后,每逢初一、十五杀鸭或鸡敬祀,俗称“打牙祭”。 在这些砍伐工人当中也有细致的分工。如遂川县旧时进山伐木时,一般由一人“开路”(斩开杉木旁的荆棘),两人“扶斧”(砍伐),两人“打钩”(钩住杉木向上倒),并要求沿土起斧(不浪费木材),砍后树蔸要平整,中间稍凹,以利于盛水萌芽。铜鼓县的砍树人员一般是由四人组成的“一排斧”,第一人叫“扫槎”,负责选好树,清理兜部细小杂木,剥(启)下兜筒麻(皮),第二人叫“掌碓”,负责砍树,第三人叫“带挽”,负责树的倒向和剥下第二筒,第四人叫“下麻”,负责将砍倒的杉木从第三筒剥到树开丫处。砍竹木时,竹木倒向要求兜下尾上,尾下兜上被称作“发山”,因为不利于竹木下溜而不受欢迎。于是各地都有“木倒上山,竹倒下山”的做法。 砍伐过程中有许多讲究,有方方面面的禁忌。 首先表现在进山砍伐时间的选择上。瑞金县“走青山”就忌在农历每月初五、十四、廿三进山伐木,另外还有“七不去,八不归”、“七、九不登棚”的择日规矩,至今仍有人讲究“七、九不登棚”。许多地方还有“七竹八木”之说,即七月砍竹,八月伐木。相传是因为民间认为农历七月砍下的竹子制作家具不会生虫,而农历八月砍下的杉木水分少、好剥皮的缘故。 其次,伐木工人上山后不能乱说话,彼此打招呼不能直呼其名,要拖成长调呼唤,叫做“映山”,也可用号子作为联络讯号,如“啊呵”声,据说是为了避免野鬼知晓姓名纠缠生人。瑞金青山棚里,人们起床后一般不大开口说话,生怕犯忌,待吃过早饭,上工一阵吃过顺草(抽烟)后,方可说笑。如有人不慎说错话,轻则到晚上休息时挨一顿训斥,重则要承付大家当天休工的工资,如果不巧当天开工遇有工伤事故,他还要承担伤者的工资、医药费。在早上,伐木工人还总拍打鞋子,以避免口角是非;忌工具对击,以避免工伤事故;忌与女人相撞,以避免倒霉,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 在日常生活中,各类具体事物也配有专用名词,也是为了达到避凶趋吉的目的。如走路称“开路”,下霜称“下露”,吃饭叫“开色”或“食米”,盛饭叫“装米”。碗叫“莲花”,筷子叫“竹篙”,饭勺叫“驼背子”,汤勺又叫“麻雕子”。猪肉叫“东方佬”,鱼叫“水浸柴”。茄子、辣椒、冬瓜、豆角、南瓜等瓜果蔬菜统称为“吊菜”。蕃莆、番茄称为“顺莆”、“顺茄”。睡觉则说“拖条”。数目“四”也改叫“红数”。做工及其工具也有别名,意在避凶。磨利器(刀、斧、镰)不叫磨利,叫“磨快”。穿草鞋叫“骑马”。砍树叫“奋?树”,削树皮叫“走青”,两人扛树为“对看”。砍树的钩斧叫“快斧”,柴刀叫“铁锤”,绳子叫“立角”,撬杠叫“快杠”等。树名也有别称:杉树叫“现树”,避“赊”(瑞金方言中“杉”与“赊”同音);松树叫“富贵树”或“万年青”,避“穷”(瑞金方言中“松”和“穷”同音);枫树则为避“疯”而改称“活树”。 这些称呼都有地方特色,随着地区不同而有所变化。在遂川地区,人们就管斧头叫“铁子”,吃饭叫“点麦”,抽烟叫“烧柴”,茶水叫“叶子水”,蛇叫“软藤子”等等。在遂川山场伐木还不准高声叫嚷,不准嬉笑,忌吃夹生饭,更忌说“打”、“倒”、“死”等不吉利的词语。 对于生长在村里社官、古庙、祠堂等地旁边的风景树,各地都禁止砍伐。如果是非砍不可的话,就要采取一些变通的方法。在江西吉水县人们在砍伐这类树木时,必须请会“下鲁班”的人将社官或神庙移位方可动手。还有一种风俗比较特别,砍树的人将一只衣袖脱出,成为第三只手,在树砍倒之后,立即将衣袖穿上,又恢复成两只手的样子。他们认为这样社官、庙神会找三只手砍树的人,就能使砍树的人获得平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