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开耕礼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开耕礼分类:【中国民俗】 乐昌的鞭春鞭春是旧时乐昌地区立春期间的一种民间习俗。据清康熙《乐昌县志?民物篇》记载:“立春先一日,坊民扮戏剧。迎芒神土牛子于东郊,观者盈衢。 土牛的制作,是堆土为牛,在“牛肚”内放置五谷,外饰彩纸。每年的立春前一天,县太爷就要命邑人在县城东郊的土圩地筑一土牛。抬出庙中木制的芒神(又称“春子”、“太岁”),并亲率众官员从县衙出发,伴以锣鼓吹打及演春牛队伍,护送芒神至县城东郊举行“鞭春”仪式。沿途,邑人手执春鞭(一种用竹枝或竹片制作,包上五颜六色的彩纸的鞭子)争打“春子”,并向“春子”撒五谷(谓之“礼太岁”,意即责备这个卸任太岁去年的不是,祈望新上任的太岁在新的一年里降福于人,带来五谷丰登)。 队伍到达目的地时,首先由县太爷接过“春牛”表演队特制的木犁,在供众官员观看的看棚内,做犁地开耕动作4次(左手扶犁,右手执鞭),每犁一圈即念一句祷词,其词为: 一犁风调雨顺,二犁国泰民安, 三犁六畜兴旺,四犁五谷丰登。 接着放下木犁,走至事先筑好的土牛旁,抽打土牛数鞭。是时围观者蜂拥而上,将土牛打碎,争拿土牛泥末和“牛肚”内的五谷,带回家中撒放于猪圈、牛栏、鸡舍及其自己的田地上,以祈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家人平安。鞭春仪式结束,还要举行盛大的游行和舞龙、舞狮、舞春牛等民间歌舞与地方戏曲活动。 恩平的鞭春与舞春牛勤耕、催种是旧社会历代地方官员的首要政务。鞭春(恩平人叫“打春”)便是官员举行勤耕的仪式之一。 鞭春,其实是鞭牛。过去,每年农历冬至后第一个辰日,在县城东门外,用桑木、柳枝、稻草、黄泥,塑造土牛、芒神各一座。土牛、芒神的尺寸及颜色都有规定,如土牛身高四尺,应四时;身长三尺六寸,应一年三百六十日;从头至尾总长八尺,应八节;尾长一尺二寸,应十二时。用柳枝作鞭,长二尺四寸,应二十四节气。牛的颜色由本年的天干地支决定,牛头、角、耳用天干,其余用地支。如甲子年,甲属木,牛头用青色;子属水,牛身、尾、四蹄用黑色。芒神身高三尺六寸,也应一年三百六十日;服色用立春日的日支受克者为色,克衣色为腰带色。如立春日是子日,子属水,色黑,衣取土克水,用黄色;腰带取木克土,用青色。其余如髻怎样梳,双手怎样做,鞋怎样穿等等,都有规定。 立春前一日,照例演杂剧。从戏班中选派童男童女2人或4人,跟随地方官员,以八音鼓乐前导,往东门外迎接土牛、芒神回县衙。沿途,妇女和儿童争相以红豆、五色米撒牛身,说可以消除一年疫疾。到立春这天交春时,陈设三牲祭礼,官员们穿上朝衣向芒神叩拜后,知县击鼓3声,各带彩杖绕着土牛转3圈,鞭3鞭。接着是士绅和百姓参拜。用这种方法来表示勤耕及宣告一年的春耕开始。3天后,农民争相把土牛及芒神拆掉,取黄泥涂灶或撒到庄稼地里,以祈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唐诗《生春》“鞭牛县门外,争土盖蚕业”,指的便是这件事。 鞭春,原是官员们举行的仪式,后来才扩展到民间。在恩平的大田、朗底、横陂等地区,鞭春都在春节期间举行。当天,人们挑选一头性情较温顺的大水牛,用红纸贴在牛角上代表春牛,一人手牵牛绳,代表“拗春童”。仪式在灯寮门前的空地上举行。先由主事人用爆谷撒向牛身,然后“拗春童”赶着“春牛”绕村子转一圈,招呼村人前往鞭春。回到灯寮门口,主事人请村中年纪最长的耆老领头抚摸春牛,随着抚摸的部位唱《春牛歌》,一人唱,众人和,非常热闹。歌词是: 唱:摸下牛头摸牛鼻呀,岁岁耕种都顺利呀。 和:岁岁耕种都顺利! 唱:摸下牛头摸牛颈呀,谷仓高过瓦盖顶呀。 和:谷仓高过瓦盖顶! 唱:摸下牛头摸牛身呀,四季衣裳任我穿呀。 和:四季衣裳任我穿! ………… 耆老摸过之后,男女老幼跟着随意抚摸。众人摸完,烧燃爆竹送牛归栏。这种仪式,俗叫“舞春牛”。 鞭春和舞春牛这种风俗虽已消失,但恩平人叫立春为“打春”,却一直沿用到现在。 东莞的开耕礼立春前,先用泥塑好执鞭的春童和春牛,放在城东的洪山堂上。视开耕的早晚而安置芒神的位置:开耕在腊月十五望日前,芒神骑在牛肩上;正月初一后,坐在牛肚上;正月十五后,坐在牛膝上。 立春前一日,县长要与全体文武官员一起穿着公服到东郊迎春,将芒神和土牛迎接并安放在县城东门外。 立春当天的黎明,官员要安放香案于芒神和土牛前,案上备有三牲、水果、酒菜。通赞和执事两人,各站在席的左右。立春时至,通赞唱:“行礼!”县长在前,其余以官职大小顺序排列,走到席上。通赞唱:“跪!叩!兴!”各位官员随之一跪三叩。执事举壶、爵跪于县长之旁,县长接过爵,酌酒,洒酒三爵。将爵授回执事,再行三叩头礼。众官随同行礼。平身后,各官执彩杖,县官击鼓3下,围着土牛走,并鞭土牛3下。仪式完成后,敲响锣鼓,抬着春童和土牛在前行进,各官随后,将春童和土牛安放在土地祠后,各官员退出。 百姓在立春这天,用观察土牛的干湿和颜色来占卜一年的丰歉。如果土牛干燥,显红色(本地土质属红土),预示一年雨水少,需防旱灾;显黑色,预示一年雨水多,需防水灾。农民向春童、土牛撒豆和稻谷,名为“消疹”,以防灾灭病。撒完豆、谷后,拿出随身带来的生菜裹煎堆来吃,以迎生气,求得生活愉快,身体健康。 如果春童头上戴帽的话,预示这一年春天和暖,否则这一年是春寒。 排瑶的开耕节排瑶规定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为“开耕节”,又称“踏青节”,意为一年春耕开始。这天,瑶家必杀鸡、磨豆腐敬奉祖先,向盘古王祖先许愿,祈求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因此又叫“许愿节”。 也有些排瑶请先生公选择吉日良辰,作为排内的“开耕节”。到了那天,全排同时下地种花生、大豆、玉米等农作物。 除了排内活动,亲友之间也互相往来,特别邀请汉人亲友去做客。有趣的是那天已婚男女可以探访旧友,那些以前曾经恋爱,后因父母不同意,或彼此误会等原因未结成夫妻的男女,在那天被允许探访旧时恋人,双双约会在密林间,调情叙旧,他们称为“补数”,不受约束和干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