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张伯苓的办学实践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张伯苓的办学实践

分类:【传统文化】

张伯苓(1876―1951)原名寿春,民国时天津市人。早年曾怀救国救民之志在北洋水师学堂学习驾驶。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他正在清朝海军军舰上服务,亲眼目睹了北洋舰队的惨败。在震惊之余,张伯苓感到欲使国家富强,必须兴办教育。从此,他弃武从文,并先后在天津绅士严范孙和富商王奎章家中作家庭教师。1904年,张伯苓随严范孙到日本考察,参观了日本的各级各类学校。回国后,他仿照日本的教育制度,将严、王两家的私学馆合并成立敬业中学堂(1907年改名为南开中学堂)。1917年,张伯苓赴美留学,在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专攻教育,并留心考察美国的教育状况。回国后,张伯苓努力推行美式教育,并在1919年于天津开办南开大学,继而又开办南开女子中学。1927年,张伯苓到东北等地考察,回津后在南开大学成立东北研究会,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反对日本侵略东北。1928年以后,张伯苓又相继设立了南开实验小学,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和化学研究所,重庆南渝中学(1938年改为南开中学)等教育科研机构。1937年,由于日本侵略者极度仇视南开大学的爱国主义教育,所以在进攻天津时派飞机将南开大学炸为平地。1938年,南开大学迁往昆明,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校合并为西南联合大学,张伯苓担任校务委员会常委。1949年以后,张伯苓住在天津和北京等地。张伯苓是一个爱国的教育家,他认为中华民族患有“贫、弱、愚、私、散”五种弊病,如不痛加纠正,不培育新型人才,就不能救中国。他说,办南开学校有两个目的,“其消极目的,在矫正上述民族五病;其积极目的,为培养救国建国人材,以雪国耻,以图自强”。因此,他为南开确定了五项“训练方针”,即重视体育,提倡科学,倡导团结组织,注重道德训练,培养救国力量。他曾把这些概括为“公能”教育。他重视道德教育,提倡团结、友爱、尊师、爱国,强调性情的陶冶,并制订了严格的纪律,不准学生吸烟、饮酒、吸毒、早婚、出言不逊、体态放荡、蓬头垢面、随地吐痰等等。张伯苓不仅严格要求学生,而且能以身作则。为了教育学生,他把自己的烟当众销毁,把烟杆当众折断,在千余人的南开学校中,张伯苓对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姓名、特点都很了解,谈起来如数家珍。在知识教育上,张伯苓重视基础知识教学,不管是在大学还是在中学,他都要选最好的教师去教基础课并进行严格的考试。对于教师,张伯苓认为必须审慎选择,他所聘用的教师都是国内各大学的优秀生。在他的领导下,教师受到生活上的照顾,可以全身心地施展特长,所以南开大学、南开中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都是当时的名牌学校。张伯苓在民国时期的文化教育界声望很高,他有关教育的论著主要有《四十年南开学校之回顾》、《中国革命与改革及吾人今后之机会与责任》、《演剧与作人》等。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1:2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