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张百熙热衷教育改革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张百熙热衷教育改革分类:【传统文化】 张百熙(1847―1907)字冶秋,湖南长沙人,清末教育家。张百熙一生主要从事教育和科举的管理工作,对教育的发展和改革非常热心,他既任过地方学政、考官,又担任过清王朝中央政府的管学大臣,国子祭酒,并在朝廷中从事过教育活动,教育方面的实践经验是非常丰富的。其在教育改革方面的思想主要包括:(一)学习西方建立近代学制系统,光绪28年(1902年)张百熙上奏他所拟定的各级学堂章程,初步提出关于中国学制系统的意见。章程中提到的系统包括三段七级,即初等学堂、中等学堂、高等学堂和蒙学堂、寻常小学堂、高等小学堂、中等学堂、大学堂、大学院七级,整个学程共20余年。与此同时,张百熙又以师资缺乏为理由,派遣公费高等生四十余人到日本和西洋各国留学,此后各省也仿效这一作法派留学生出国。为了加强和充实学制系统,张百熙还请求为大学开设预备科和速成科,包括仕学馆和师范馆。仕学馆是为当时办所谓“新政”的需要,培养受过专门培训的举人和进士;师范馆则是专门培养中等学堂的教师。除此之外,当时张百熙还奏请设立医学实习馆、译书馆、宗室觉罗学堂等。(二)设立学部、通科举。张百熙认为,以往学校属礼部管,都是按礼部的惯例处理学校事务,不能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因此,应设一个专门的中央行政机关――“学部”,来管理京师和地方的学政。这个学部和商部应是平等的,须设尚书、侍郎各一人。在戊戌变法时期,张百熙鉴于科举时弊,上书提出改变科举章程十二条,并向西太后建议增改官制,变通科举,选拔通时务、广学识的实用人才,采用分场考试法。(三)多建校与设科。张百熙在任管学大臣期间,曾勘定广安门和德胜门等地的一大片官地,作为修筑大学堂的校址。在光绪30年(1905)张百熙曾奏请在大学开设法政科、文科、格致科和工科,以备大学预科学生和各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升学后可以从事专业学习。他批评科举限制人的学识和思想,认为西学中多讲政事、艺术、科学的作法是可以吸取的。尤其可贵的是张百熙虽是学者又是高官,但对教师特别敬重,他在任管学大臣时,为了聘请吴汝伦为京师大学堂教师,竟然“具衣冠、伏拜地下”,被后世传为美谈。他的教育思想主要见于《进呈学堂章程折》,以及他和张之洞、荣庆合作的《奏请递减科举注重学堂折》、《请奖励职官游历游学牒》、《重定学堂章程折》、《学务纲要》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