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张载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张载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分类:【传统文化】 张载(1020―1077)字子厚,北宋大梁(今河南省开封)人。因后来长期居住在陕西凤翔县横渠镇,故世称“横渠先生”。张载出身于中小地主阶级的封建官僚家庭,青少年时喜读兵法及儒、佛、道各家的典籍,学识宏富。早年张载曾讲学于关中,宣传“太虚即气”的学识,肯定“气”是充塞宇宙的实体,由于“气”的聚散变化,形成各种事物现象。批判了佛道两家关于“空”、“无”的理论,为“关学”奠定了理论的基础。在儒家的经典之中,张载对《易经》和《易传》最有研究,当他在京师设坛讲论《易经》之后,立刻得到社会的重视,听众很多。不久,文彦博也聘请他作为长安学宫的教授。嘉钓二年(1057),张载考中进士,开始在崇文书院校书,后来任云岩令,从事地方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他主张“政事以敦本善俗为先”重视对民众的教化。熙宁二年(1069),张载以善治古学、博才广识受诏于朝廷,得到神宗的赏识。后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退归横渠,“终日危坐一室,左右简编,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或中夜起坐,取烛以书。其志道精思,未始须臾怠,亦未尝须臾忘也”。平时他刻苦用功,一面讲学,一面著述,并于熙宁九年(1076)把多年来教学研究的成果集成《正蒙》一书,意思是以订正蒙昧为已任。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辛勤教导学生,常常是苦口婆心,夜不能寐,深受后学的尊敬和爱戴。后来当他病死于临潼,家人无钱收敛时,门人们集资买棺,奉其丧还。在教育理论上,张载强调“学以变化气质”,认为“教养”和“兴学校”是与政治经济相配合的。从人性论的观点出发,他指出人的气质之性偏而不全,只有通过教育,才能转变这种状况,回复到“天地之性”,达到学为圣贤的地步。而欲学至圣人,必须要从学礼开始。在教学方法上,张载继承了《礼记?学记》的有关思想,并能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因材施教”。首先,他注意了解学生年龄和知识水平的差异,为因材施教提供依据。他说“始学之人,未必能继,妄以大道教之,是诬也。”其次,教师要做到“知人之美恶”,要随学生天资能力的不同确定先教什么,后教什么。他说:“教人至难,必尽人之材,乃不误人”,“当知谁可先传此,谁将后传此”,“仲尼所以问同答异,以此”。他认为,在学习中最重要的是先要“立志”。在教学之初,教师先要教导学生立定自己的志愿,明确求学的方向。他指出:“学者不论天资美恶,亦不专在勤苦,但观其趋向着心处如何”。而在学习之后,必须注重实行,即所谓“闻其行,好学之徒也”。在学习理论上,张载认为有以下五个方面应该注意:(一)学须有疑问;(二)要虚心知学;(三)要能读书穷理;(四)学须有恒不息;(五)学须自求自得。张载把毕生的主要精力用于教学和著述,对宋代的教育事业做出很大的贡献,关中一带的儒生和学者都尊他为老师。其著述除《正蒙》17篇外,尚有《西铭》一篇,《易说》3卷,《经学理窟》10卷等,由清人朱轼编入《张子全书》。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