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彝族的饮食习俗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彝族的饮食习俗分类:【中国民俗】 云南彝族有500多万人,多住在山区,居住极为分散,全省都有分布,其饮食习俗也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就其主要居住地区和多数人的饮食而言,主要有饭、粑、菜肴、调料、酒、茶六类。饭类有大米饭、玉米饭、糯米饭、荞饭、洋芋饭、红薯饭、麦饭等。 大米饭和糯米饭的做法,全省基本相同。其制作方法是:将稻谷脱粒,用碓脱去谷壳,舂成大米。煮饭前,用冷水淘米两三次,放入冷水浸泡两三小时。煮饭时,把锅中的水加热至沸点,把浸泡过的米放进锅内,煮至一定的熟度后取出,俗称“撇饭”。待饭中的米汤基本滤尽,再放入甑子蒸熟。这是居民通常的做法。集体开伙或大食堂的煮饭方式,是经淘米、泡米后,将米放入大甑子里蒸熟,叫“生蒸饭”。此外,还可以做成罗锅饭、牛头饭、稀饭,若深加工,还可做成米糕、米干等。 玉米饭、荞饭、小麦饭的传统做法,是把玉米、荞籽、麦粒用水磨或手推磨磨成面粉,煮饭时在面中加入少许冷水,把面粉搅拌成颗粒状,再用甑子蒸熟。洋芋饭和红薯饭,是把洋芋、红薯洗干净,用锅煮熟,边去皮边食。 近20年间,由于电和机械的广泛应用,许多地方都用碾米机、磨面机加工大米和面粉,水碓和水磨大多已消失,现在20岁左右的年轻人,已不知道什么是水碓、水磨。现在电饭锅在城镇和农村已逐渐在广泛运用,传统的煮饭方式也逐渐在改变。 粑类是用玉米面、荞面、小麦面制作而成。制作时,在面中加入适量的水,揉和成面团或调成稀面,在锅中倒进少许的菜油,等油炼熟后,把面团或稀面放在锅上烤熟。荞分苦荞和甜荞两种,苦荞粑粑多作为日常食品,甜荞多在节庆或待客食用。吃荞粑粑时,用蜂蜜蘸着吃,苦中带甜,口感特别,是彝族的特色食品。在民歌和谚语中,常用苦荞粑粑加蜂蜜来形容特殊的感情或美好的感受。 彝族的菜肴,有猪、鸡、牛、羊肉,蔬菜有南瓜、四季豆、青菜、白菜、油菜等。肉类中,以猪肉为主,鸡肉次之。牛和羊过去只在节庆、宗教祭祀、婚丧事时宰杀,现在城乡经济繁荣,彝族同胞的生活水平大有提高,平时也杀牛吃,羊更是只要想吃,就可随时宰杀。 酒是彝族的重要饮料。凡婚丧、节庆、祭祀、招待亲友,都少不了酒。所以彝族有“无酒不成礼”、“碎米喂小鸡,老酒敬贵客”的谚语。彝族地区饮酒待客,要喝“转转酒”,即饮酒时,先由主人举杯逐个敬酒,随后大家争相敬酒,按顺序逐个敬酒,你一转(轮),我一转(轮)地互相敬酒,场面热烈。有些地方的彝族同胞宴请亲友时,由男主人敬酒,从客人的长者开始,依序按人敬酒,到末位为一旋,叫“从龙头到龙尾”,然后又从末位开始,反向依序敬一旋,叫“从龙尾到龙头”。作陪的男主人有几位就敬几旋。此后,客人也可“借花献佛”,照以上方法敬酒。 彝族饮酒的历史悠久,饮酒者十分普遍,饮酒的方式多种多样,形成了不同的饮酒习俗。在很多地方,要边饮酒边唱歌,而且在不同的场合要唱不同的歌。比如,酿酒时要唱《酿酒歌》;农历正月初二“祭龙”时,凡家里生了男孩的家长,要向参加“祭龙”者献上一只公鸡和几斤酒,就餐向众人敬酒时,要唱《敬酒歌》;农历二月初八祭山神和六月二十四的火把节,敬酒时要唱《向天地敬酒》;结婚时,主人边给客人敬酒,要边与客人对唱《喝喜酒》;饮酒划拳时,要边划拳边唱《划拳调》;在大的宴会场合,要由主人独唱或齐唱《祝酒歌》等等。边饮酒边唱歌,已成为彝族酒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一大特色。 过去,彝族同胞多自酿自饮。酿酒一般用大米、玉米、荞、高粱等为原料,制成烧酒、甜白酒和咂酒。烧酒和甜白酒酒精度高,多为有酒瘾的人喝;咂酒酒精含量低,略带酸甜,味道鲜美,是酒类中的珍品。现在彝族同胞的生活有了改善,交通方便,所饮的酒已大多从市场上购买,自酿的酒已成为待客的佳品。凡祭祀场合,都要用酒作祭品,俗称“酒会”。 茶是彝族同胞重要的常用饮料。彝族同胞成年男子多喜欢喝茶,并喝茶成瘾。过去所喝的茶,多是自种、自采、自制的茶叶,现已大多从市场上购买。彝族同胞大多喜欢喝烤茶,制作的方法,是把适量的茶叶放入小沙罐,用微火烤黄,加入开水,茶味苦中带香,回味无穷。凡有客人到,都要招待烤茶。在有的地方,主人烤好茶倒出的第一杯茶,要先敬给客人,但这只是一种礼貌,客人要表示谢谢,不能接过来喝,等主人喝了第一杯后,方能接过来喝。在祭祀场合,都要用茶作祭品,俗称“茶会”。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