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形成客家话的文化氛围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形成客家话的文化氛围分类:【地域文化】 客家话的保守稳定性、自我认同性和内部一致性强的文化特征,从客家人的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社会生活、文化习俗和文化形态等方面固然能够得到一部分解释,但要得到全部的最满意的解释,则必须超越语言本身,从更大的文化氛围即从中华大文化背景中,从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和总体特征中,寻找其最根本的成因。 其一方言不是一种孤立的文化现象,而是基于别的更深层的文化之上的。客家方言之所以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历经数千年还能保存许多中州古音韵语汇,维持原有的风貌而不变,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华文明之古老和强大。中华文明不仅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伟大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生命力最强大的文明之一。古埃及文明,至公元前二三世纪便已泯灭;希腊文明至查士丁尼大帝时亦灭绝;巴比伦文明亦未能传续下来,唯独中华文明,像一盏长明灯,永久照耀在世界文明舞台上而不衰灭。对这种历史现象,钱穆先生曾作过精辟的论述,他认为世界文化“若论能长时间奋斗前进的,从目前说,只有两个文化,一是中国,一是欧洲。”欧洲文化是由许多国家共唱一台戏,“台上主演的角色,不断在更换,不是从头到尾由一个戏班来扮演。”而中国从远古到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各代上台演唱的都是中国人,现在仍然是中国人。他还打了一个很好的比喻:“中国文化和欧洲文化的比较,好像两种赛跑,中国是一个人在作长时间、长距离的跑;欧洲则像是一种接力跑。” ① 中华文明何以能有如此巨大的生命力,历经几千年而不衰,这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我们姑且不在此展开论证和争鸣。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经几千年而不衰,一直延续下去,无疑为中国的文字和方言(包括客家方言)得以长期生存发展,而未有剧烈的脱胎换骨或替代性的嬗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这是客家话保持原有的形态并长久地延传下去的大前提。此外,中国通用汉字也为包括方言在内的传统文化的延续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中国通用汉字产生于5000年前,此后字形虽然变化很大,但基本意思不变。中国的方言却多达百种以上,但仍使用统一的通用文字。方言的变异性和文字的统一性和稳定性,为思想文化的保存和延传提供了可能条件,同时也为保守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有利条件。有的学者认为:“中国的文化就是中国文字的象征:它在变化和成长中保持统一,它的深邃的保守主义,以及它的举世无双的连续性。……这种系统能独立于口语中,超越了国家、时间和空间的差异分岐,因此能在不同民族中,表现相同的思想,走向互相了解的途径”。 ② 汉语方言种类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与其所表达的思想和记载的文字的同一性之矛盾的统一对立,使客家方言和其他方言不仅能够长久地延传下去,同时又带有丰富的个性色彩,表现出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其二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是自强不息、刚健有为。《易传》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地之大德日生”。这是对中国文化这一精神的集中概括和生动写照。自汉至清,2000多年,《易传》的这一思想深入人心,对知识分子和广大民众产生了强烈的激励作用。正是这种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激励促使着中华民族在遭受挫折和外族入侵时,表现出不屈不挠、奋起抗争的精神状态和坚韧不拔的意志。无数志士仁人,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息奋争。“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陆游:《关山月》)也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凝聚、增强了民族的向心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客家民系和客家方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无不浸透着、折射出中国文化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客家先民饱受战争蹂躏,历经坎坷艰难,居住、生活条件十分困苦恶劣。然而,正是这种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精神,催发着客家先民身处逆境而志不竭,屡乱屡迁,顽强生存,朝着和平、安宁、繁荣进步的大目标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凝聚、增强了客家民系的向心力,不仅使客家话中汉民族共同语的内核长期稳定地保存下来,历经千年而不变;而且,使客家话作为汉民族共同语的一大方言系统,能够较好地保存和发展其独特的语言特征和文化内涵,从而维系、促进了客家民系的演进和发展,推动了客家社会和客家文化的发展进步。 其三中国传统文化,从总体特征来看,是一种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伦理政治型文化。这种伦理政治型文化强调天人合一,注重维护整体利益和内部的和谐一致。中国封建社会大一统的专制主义统治,要求有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政治秩序,而儒家持中贵和的思想,适应了宗法政治的需要,成为调整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内部成员关系乃至家国同构的宗法制社会之成员关系的伦理规范。孔子曰:“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礼记》言:“和也者,天下之道也”。要达到整体和谐、内部一致的目的,必须使人们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心理素质等方面取得高度的认同。这就需要人们具有协同性的道德规范,并将其外化为具体的协同性行为。这种道德规范和道德实践对于维护和巩固统一的政治局面,增强民族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无疑起了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它排斥竞争,压抑个人的创造性、个性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也造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守封闭性。 中国传统文化的这种伦理性特征,对客家民系的心理素质和文化心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客家人注重维护家族部落的整体利益,强调内部团结合作、和谐一致。正是中国文化的这种伦理性特征增强了客家民系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客家人精诚团结、亲密合作,形成一种强大的合力,从而战胜各种艰难困苦,顽强地生存、发展、壮大,终于成为遍布南半个中国和世界五大洲的汉民族的一支重要民系和海外华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的这种重视整体和谐、内部团结一致的伦理性特征,亦使客家话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得到长足的发展,成为汉民族共同语中内部一致性、自我认同性、稳定性较强的一个重要的方言系统。而这种伦理性特征的消极面,亦造成了客家话的保守封闭性。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