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形神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形神分类:【传统文化】 ①中国哲学中的一对范畴。指形体和精神的关系。庄子认为“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庄子?知北游》)以精神为本源,坚持精神第一性。荀子则认为“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藏焉”。(《荀子?天论》)肯定有形体才有精神,坚持物质第一性。以后,形神关系成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长期争论的命题之一。汉代桓谭提出“精神居形体,犹火之然(燃)烛矣。”(《新论?形神》)王充进一步指出:“天下无烛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论衡?论死》)坚持物质第一,精神第二。南北朝时期,形神争论,成为反佛教斗争的重要内容。针对佛教徒宣传神可以离形,形死而神不灭观点,唯物主义哲学家范缜提出了“神灭论”,指出“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神灭论》),驳斥了佛教认为人死灵魂不灭的迷信思想。②中国古代艺术活动和艺术审美中的一对范畴,探讨作为审美对象的艺术的外在形貌和内在精神的关系。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主张“以形写神”(《历代名画记》卷5),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提出“形真而圆,神和而全”(《白香山集》卷26),要形神兼顾。清代画家松年作画主张“形全神足”(《颐园论画》)。形与神为对立之统一。形,为神之形,事物内在精神只有通过事物的外在形貌才能表现出来;神,为形之神,事物的外在形貌中蕴含着内在精神。“神出于形,形不开则神不现”(清代沈宗骞《芥舟学画篇》)。神不能离开形,形不能离开神,形神兼备为艺术普遍要求。 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形,指人的形体、肉体;神,指人的精神、灵魂。形神的产生及相互关系问题,最初的论说见于先秦典籍。春秋末期的子产在晋同赵景子谈论人死是否为鬼时提到:“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阳曰魂。用物精多,则魂魄强。是以有精爽,至于神明”(《左传?昭公七年》)。子产所说的“魄”,即形体,“魂”即灵魂。朦胧地含有先有体魄后有灵魂的认识。用所耗费物质性东西的“精”和“多”,来解释魂魄的强壮和精神充沛,具有唯物主义的倾向。《管子?内业》提出:“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把人的精神和形体的产生归于天地自然,带有唯物主义因素。《庄子?知北游》提出:“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把“道”作为形神的本源。《荀子?天论》提出:“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臧焉”。明确肯定有了形体才有精神活动,是唯物主义形神观。东汉桓谭首次用烛火喻论形神关系,提出:“精神居形体,犹火之然(燃)烛矣”,“烛无,火亦不能独行于虚空,又不能后然其?”(《新论》),强调精神离不开形体犹如火不能离烛一样。东汉时期王充发挥了桓谭的思想,提出:“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论衡?论死》)。并指出:“人死血脉竭,竭而精气灭,灭而形体朽,何用为鬼”(同上),用血脉、精气解说生死原因,并隐含有灵魂不能在死后仍存为鬼的思想。把唯物主义形神论向前推进一步。魏晋南北朝时期,形神关系成为哲学关注的重要内容。南朝唯物主义者范缜,针对佛教宣扬的“神不灭”观点和灵魂可以脱离形体转移并能独立存在的思想,写下著名的《神灭论》给以批判。提出“形质神用”和“形神相即”的命题:“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神灭论》)。认为形体是精神的物质基础,精神只是物质形体的功用;形与神不可分离,精神离开形体就不能存在。范缜《神灭论》对先秦以来形神关系作了唯物主义的总结。 指人的形篦陪精神。形神?铨是中?哲?的重要内容。《管子?内?》言:“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人。”以?人的精神和形篦分别?自於天和地,因此,精神之於形篦可咄可出、可合可滕。”定心在中,耳目?明,四枝?固,可以?精舍。”“敬除其舍,精?自?。”(同上)《擎子?知北游》帐?:“精神生於道,形本生於精,而孺物以形相生。”其後的荀子?提出 “形具而神生” (《荀子?天?》)的命铨,肯定神?形的依?晷?,但未加??暾述。?代桓自以?火喻形神,曰:“精神居形篦,?火之然〔燃〕?矣。”“?索而死,如火?之俱蓖矣。”(《新??形神》)帐?火不能滕?而存在,精神也不能脱滕形篦而?存。王充办展了桓自的形神?,指出:“人之所以生者,精?也;死而精??。能?精?者,血谬也;人死血谬竭,竭而精??。”(《?衡??死》)“形??而成,??形而知。天下??燃之火,世殓安得有?篦?知之精!”(同上)??僧人慧哞提出“神不?”?,曰:“火之傅於薪,?神之傅於形。火之傅?薪,?神之傅?形。”(《沙樵不敬王者?》)宣?爨魂不?和因果??思想。南朝范库反?佛教的爨魂不?和因果???,著《神??》,提出了“形神相即”、“形冱神用”的著名愚?,曰:“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神存,形著?神?也。”(《神??》)指出形陪神是“名殊而篦一”,“形费其冱,神言其用,形之於神,不得相?也。”(同上)他?用“刃利之喻”??酌形神晷?:“神之於冱,?利之於刃;形之於用,?刃之於利”、“然而舍利?刃,舍刃?利。未?刃没而利存,赝容形亡而神存!”(同上)明代何瑭?嘱形神二元?:“造化之道,??神,??形;形聚?可?,散?不可?。神?聚散之迹,故剿不可?。今夫人之知迂?樱?陨裰???病!报《??管?》)他批怎?蒌一切唯?的形神一元?,曰;“?子?直洲虚?形,止??之聚散,不?知有神形之分。”(《??管??後遮》)王廷相反?何瑭的形神二元?,帐?:“神者,形?之妙用,……夫神必藉形?而有者,?形??神?矣。况有之,亦乘夫未散之?而锢者,如火光之必附於物而後?,?物?火尚何在乎?”(《答何伯?造化?》)近代章太炎哂媒???W知滓?形神:“今人之死也,?淡(氮)、鹇 (氧)、炭(二氧化碳)、蒺(?)衷?,?、杵、?(磷)、恺衷冱,各散而?其流定之本性,而人之性亡矣。” (《菌真》) 古代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所谓形神关系,是指人的形体和人的精神之间的相互关系。形神范畴,是中国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长期争论的重要问题之一。唯心主义者认为形生于神,神永恒不变。如《庄子?知北游》认为“形”与“神”统一于“道”:“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佛教徒慧远、萧琛等认为“形尽神不灭”;《列子》说“神心独远,不假形器”。他们都以“神”为第一性,“形”为第二性。唯物主义者的形神观则相反,认为神生于形,依赖于形。荀子说:“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藏焉”;东汉桓谭提出“精神居形体,犹火之然(燃)烛矣”;王充进一步指出“形须气而成,气须形而知,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他们都坚持了“形”第一性,“神”第二性的唯物主义原则,打击了当时流行的谶纬神秘主义。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形神问题成为哲学论争的中心。范缜在其著名的《神灭论》中提出了“形质神用”的思想,说“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他认为,形与神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方面,二者“名殊而体一”。形与神统一不是这二者的外在结合,而是质用一体的内在联系。范缜的神灭论,驳斥了佛教的唯心主义,并克服了以前唯物主义在形神问题上的二元论倾向,建立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大理论建树。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