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影戏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影戏分类:【传统文化】 戏剧名。用灯光照射艺人操纵的剪纸(或皮)人物,投影于幕布,表演故事,并配以演奏说唱。宋代吴自牧《梦粱录》卷20《百戏伎艺》:“更有弄影戏者,元汴京初以素纸雕簇,自后人巧工精,以羊皮雕形,用以彩色妆饰,不致损坏。……其话本与讲史书者颇同,大抵真假相半,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丑形,盖亦寓褒贬于其间耳。” 宋代伎艺。由艺人操纵纸制或皮制的物像,用灯光投影于幕布之上,以表演人物故事。起源甚早,文字记载始见于北宋。宋高承《事物纪原?博奕嬉戏?影戏》载:“宋朝仁宗时,市人有能谈三国事者,或采其说,加缘饰作影人,始为魏蜀吴三分战争之像。”张耒《明道杂志》、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周密《武林旧事》等皆有影戏的记载,可见两宋均颇流行。宋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所述尤详,“凡影戏乃京师人初以素纸雕镞,后用彩色装皮为之,其话本与讲史书者颇同,大抵真假相半,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与之丑貌,盖亦寓褒贬于市俗之眼戏也。”因知影戏表演与“说话”相类,以演“讲史”为主,故与后世戏曲形式的影戏有别。时又有“乔影戏”,可能是由真人模拟影人举动的表演。更有“大影戏”,宋周密《武林旧事?元夕》载:“幽坊静巷好事之家,多设五色琉璃泡灯,…或戏于小楼,以人为大影戏,儿童喧呼,终夕不绝。”此戏可能是真人在窗、屏之后,利用灯光投影进行表演。宋代影戏表演在节庆日尤盛。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十六日》记元宵时“每一坊巷口无乐棚去处,多设小影戏棚子,以防本坊游人小儿相失”。影戏之妙全仗艺人手上功夫,故时人诗云:“三尺生绡作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有时明月灯窗下,一笑还从掌握来。”(宋洪迈《夷坚三志辛?普照明颠》) 中国民间戏剧,也叫 “灯影戏”、“土影戏” 。是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的人物剪影,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伴以各种音乐,表演各种故事的戏剧。影戏分为皮影戏和纸影戏两类。皮影的制作,最初是用素纸厚板雕刻,后来采用羊皮、牛皮或驴皮刮薄再加雕刻,然后在纸板或兽皮上施以彩绘; 人物的手腿部分另行雕制后再用线连缀,表演时操纵自如。这一民间戏剧起源已久,据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耐得翁《都城纪胜》记载,北宋时已有演出。据传元代曾传到西亚,并远及欧洲。近代流行于河北、东北、陕西、福建和广东等省。由于流行地区、演唱曲调和剪影原料等不同,形成许多剧种。皮影戏有河北唐山皮影 (滦州影) ,陕西的遏工腔、碗碗腔、关中道情、安康越调等。纸影戏有福建的龙溪纸影戏,广东的潮州影戏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