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徽剧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徽剧分类:【传统文化】 戏曲剧种。它是多方吸收明、清流行的优秀戏曲艺术,逐渐丰富发展起来的,形成于安徽的徽州、池州、太平(今歙县、贵池、当涂)一带。唱腔包括高腔(青阳腔和徽州腔)、徽调(昆弋腔、四平、吹腔、拨子、二簧、西皮)、徽昆和花腔小调4部分,以青阳腔和徽调为主。1957年定名为徽剧。明代中叶,“四大声腔”中的浙江余姚腔、江西弋阳腔已在皖南地区流行。其后产生了徽州腔、青阳腔(亦称池州腔)、太平腔、四平腔等。这些声腔一经产生,便很快风靡各地,以至有“天下时尚南北徽(州腔)池(州腔)雅调”之说。清初,在吸收了秦腔、乱弹等声腔的基础上,形成徽剧主要唱腔之一的拨子。拨子和流行于当地的委婉柔和的吹腔结合,称为“吹拨”。两者常同台演出,互取所长,因此而融合、衍变出了二簧腔。吹腔脱胎于四平腔,四平腔又源于弋阳腔、昆山腔。清代中叶,二簧腔已盛极一时。乾隆五十五年(1790),三庆徽班入京。嘉庆、道光年间,湖北汉调艺人也进入北京,徽汉合流,遂发展成为以唱西皮、二簧为主的京剧。京剧兴起后,徽剧日趋衰落,至本世纪40年代,已近消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虽花很大力量抓继承、挖掘、整理等工作,上演了一些受欢迎的剧目,但已无法与京剧相比,甚至不敌后起之秀的黄梅戏。大有日暮西山之感。徽剧传统剧目非常丰富,其中的徽昆剧目以演武戏为主,配以大锣大鼓,气势宏伟。昆弋腔剧目有《昭君山塞》、《贵妃醉酒》、《芦花絮》等。吹、拨剧目有《千里驹》、《双合印》、《巧姻缘》、《凤凰山》等。吹腔以笛和小唢呐为主要伴奏乐器。拨子以枣木梆子击节,初用弹拨乐器伴奏,与吹腔结合后改用唢呐、笛和徽胡。西皮腔剧目与汉剧同。皮簧腔剧目有《龙虎斗》、《宇宙锋》、《花田错》、《春秋配》等。花腔小戏有《骂鸡》、《探亲相骂》等。西皮、二簧均以徽胡为主要伴奏乐器,属板式变化体结构。花腔小调多为民间俗俚谣曲,生活气息较浓,也用徽胡、笛、唢呐伴奏。早期的脚色行当分为:末、生、小生、外、旦、贴、夫、净、丑9行,还有细分为15行的。徽剧表演擅长武戏,有翻台子、跳圈、钻火、飞叉、滚灯、变脸等许多特技,动作粗犷、气势豪壮。徽剧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曾起过继往开来的作用,不仅京剧这样全国性的剧种是在它的基础上形成的,当年徽班的影响还遍及江苏、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广东、广西、陕西、山东、山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全国有40多个戏曲剧目与它有渊源关系。 安徽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源于明代,兴盛于清代。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为庆祝高宗八旬寿辰,浙江盐务大臣征集徽班入京祝寿,徽剧著名艺人高朗亭带“三庆班”进京,不久,四喜、春台、和春徽班也相继入京,称“四大徽班进京”。徽班进京后,以其唱、念、做、打并重的优美表演艺木,很快占领了北京舞台,形成了戏庄(高级剧场)演剧必徽班,戏园(普通剧场)较大者,如广德楼、广和楼、三庆园、广东园演出亦必以徽班为主的盛况。北京是当时的皇都,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各剧种有代表性的班社大都集中于此,因而形成了既互相竞争,又互相融合的局面。嘉庆年间,形成了“徽”、“西”(即秦腔)两部对峙,取代了原来统治舞台的“雅部”和“花部”。至道光年间,徽剧在京吸收了汉剧、京腔、秦腔等戏曲之长,并与北方语言结合起来,发展成为京剧。徽剧还影响南方各省的赣剧、滇剧、婺剧、粤剧、桂剧。 安徽最古老的地方剧种,源于明,盛于清。明末安庆地区枞阳、石牌一带流行石牌腔,后受青阳腔和戈阳腔的影响,逐渐演变成了徽剧。清乾隆年间,著名艺人高朗亭把徽剧带到了北京,深受宫廷和广大观众的喜爱。乾隆、嘉庆年间,三庆、四喜、春台、和春等四大徽班先后进京,并逐渐吸收汉调、秦腔、昆腔、京腔艺术之长,发展成为京剧。然而,徽剧的发展反趋衰落。建国以来,经积极抢救,徽剧又重焕光彩。徽剧的著名演员程长庚成为京剧的鼻祖。徽剧对赣、婺、川、粤、桂、滇等剧都有影响。徽剧的特点是滚白滚唱,不仅让戏曲人物能充分倾吐内心感情,而且富于叙述性。唱腔音域广阔,表演艺术丰富多采,身段、亮相富有雕塑美,讲究平台与高台武功,注重集体表演,有时载歌载舞,气氛雄壮,场面热烈。据文字记载有1400多个剧目,其中如《水淹七军》、《醉打三门》、《义虎报》、《巧姻缘》等,尤为人们所熟悉,多次参加全国戏曲会演,备获好评。今合肥市有安徽省徽剧团。 徽剧《贵妃醉酒》(胡晓洋摄) 从前叫徽调,有些地方称“乱弹”。明末清初形成于徽州、池州、安庆一带,吸收当时流行的青阳腔、昆曲、梆子腔和俗曲演变而成。徽调是指早期徽班所演唱的吹腔、拨子和二簧调。明万历年间,安徽南部的戏曲班社,既唱青阳腔,也唱昆山腔。这两种声腔,互相交流,在吸收民曲和“错用乡音”的影响下,逐渐演变,产生了一种音调比较平稳的新腔,称“四平腔”(青昆腔),到清康熙年间,即已盛行。之后,石牌艺人在“滚调”的基础上,又受北来的西秦腔(梆子腔)和当地民歌等影响,形成吹腔(时称石牌调,又叫安庆梆子),已逐渐从曲牌体脱生,形成正板、叠板、哭板、顿板等一套板式的唱腔。同时,梆子腔以散板形式上下对偶句、紧奏慢唱的曲调流入安庆、桐城、石牌一带,发展了导板(倒板)、回龙、原板、流水、散板各种形式,演变成拨子(又称高拨子)。唱时以枣木梆击节,高亢激越。乐器初用唢呐、竹笛吹奏,后改胡琴伴奏。后唱词逐渐减少曲牌的长短句,发展七字句和十字句,向板腔体靠拢,在演唱上形成一个飞跃。 吹腔与拨子长期互取其长的配合运用,逐渐发展、融合、演变而产生二黄腔。开始,吹腔中出现了一种低调吹腔,用昆笛伴奏,因其四平、昆腔风味较浓,称之为“四昆腔”或“昆平腔”。后受拨子的影响,并改用唢呐伴奏,便形成了“唢呐二簧”(又称“老二簧”)之后,又吸收了拨子的一套板式结构,并不断演化,才形成板式变化比较完整的二簧。二簧改用胡琴伴奏,唱腔更加流畅柔和。后又演变出了反二簧,另外还有一种“二簧平”(即二簧平板,系由吹腔直接演变而成,后变为京剧的“四平调”)。这样,先后形成了二簧平、老二簧、二簧、反二簧四类腔调。 清乾隆年间,各徽班纷纷演唱二簧,成为一时之盛。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三庆徽班进京,为高宗祝寿,班主高朗亭以唱二簧调而获盛名。此前,湖北西皮调传入皖南,该调用导板(倒板)、慢板、原板、快板、散板等形式与二簧形成合奏局面,使徽班艺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出现了空前繁荣。此时,仅安徽就有安庆、巢湖、太平、徽州等路的徽班出现。至清末,受京剧兴起的影响,艺人纷纷改学新腔,徽剧日渐衰落。 徽剧传统剧目非常丰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记录的口述剧本有800余出(其中,100余出于“文化大革命”中散失)。但是,至今尚能演出的只是其中少数,多数唱腔和表演皆已失传。徽剧的音乐唱腔有吹腔、拨子、二簧、西皮和花腔小调。吹腔以笛和小唢呐为主要伴奏乐器。有曲牌、板式变化加曲牌、板式变化三类结构体制。拨子以枣子梆击节,初用弹拨乐器伴奏,与吹腔结合改用唢呐、笛和徽胡。二簧除老二簧用唢呐伴奏,其他和西皮一样,都以徽胡为主。 徽剧的表演动作粗犷、气势豪壮,武戏有翻台、窜火、飞叉、滚灯、变脸许多特技。其行当早期为末、生、小生、外、旦、贴、夫、净、丑九行。后又从原九行中增分正旦、花旦、老旦、武小旦、大花脸、二花脸、小花脸(丑)、四花脸等。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