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思亲要吃竹叶祭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思亲要吃竹叶祭分类:【风俗文化】 竹叶祭,碧绿有光泽,清香可口,是徽州的清明节令食品,又称“清明果”。清明前,竹叶果就应市,一直吃到五月。清明这天,除吃竹叶祭,还以它祭奠先人,以示“思亲不忘”。并留下谚语说:“吃了竹叶米果,死了不亏心”、“吃了竹叶祭,死了有人祭坟头”。 竹叶祭,是用糯米和蒿菜、苎叶在一起浸泡数小时,磨成粉后再做成果,蒸熟即成.呈竹叶色,佐以糖,是很可口的点心。它起源于明初,徽人朱升为朱元璋献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成了明朝开国功臣。朱升不愿为官,由独子朱同袭职。朱同文武全才,得到两代皇帝的赏识,燕王朱棣带兵打进南京,废了皇帝,逮捕了朱同,要他为自己起草诏书,要全国人民拥戴他做皇帝。朱同拒绝了,大义凛然地回答说:“呸!我虽死犹生,你千载难逃篡逆之名!”说罢,引颈等死。朱棣虽然怒不可遏,却没有让他就死,而是恶恨恨地说:“没有那么便当,我要让你活活饿死。倘若竹能为新叶成果,你不吃饭也能活,朕可免你一死。”消息传到了家乡,徽人大惊,便聚在一起,商议如何不致使忠良饿死,终于想出办法制成竹叶祭。在科学不发达的当时,竹叶祭能保鲜不馊多天。徽人急急忙忙把竹叶祭送往南京,当时交通不发达,从徽州到南京,途中十多天,竹叶祭没有变味,朱同却已饿死,他们便用竹叶祭祭朱同,从此,形成风俗。清明果也留在南京、苏州一带。如今,在清明时上市早点青糕,也是糯米粉制成的。清明也有用清明果祭祀先人,吃清明果的习俗。南京郊县江宁农村甚至有句话头:“不吃清明果,死后变黄狗”。死后变黄狗,当然是迷信的无稽之谈,可见人们对孝亲、忠奸是爱憎分明的。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