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五牛图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五牛图唐代动物画。*韩滉作。纸本,设色,纵20.8、横136.8厘米。画中五头耸肩垂颈的秦川牛,三头黄色,一头黑色,一头花色。有的安步徐行,有的觅食荆棘,有的张嘴长鸣,有的回首顾盼,形象极其生动逼真。全图没有背景,没有情节,画家只通过粗放朴拙的线条、自然协调的色彩来表现牛温良纯厚的性格。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092 五牛图唐韩滉作,纸本,纵20厘米,横139.8厘米。画中五牛体态神情各异,有缓缓徐行、有低头咀嚼、有张嘴嚎叫、有昂首奔走、有回顾伸舌舐唇,结构准确,真切生动。线条浑厚粗辣,色调自然,风格朴实稳重,堪称杰作。 五牛图唐韩滉作,纸本设色,曾经南宋内府、元赵伯昂、赵孟頫、元内府,明项元汴、汪珂玉和清内府递藏,且有清高宗弘历等跋。画卷以传神之笔描绘了姿态各异的五头牛,或缓步而行,或低头吃草,或纵跱而鸣,或回顾舐舌,或仰首前行,从不同的视角描绘牛的不同生活形态,造型生动,形貌真切。画卷采用近景构图,除了一丛荆棘外,不设任何背景,着重突出牛的既倔犟又温顺的性格。在笔法上用粗壮雄健而又富于变化的线描表现牛的骨骼和筋肉,用轻柔的笔法画出牛头生角处及牛尾的根根细毛。着意刻画牛眼,适度夸大,使牛瞳炯炯有神,显得神气磊落,虽无景物陪衬,却仍然洋溢着充满生机与乐趣的农村生活气息。以致南宋诗人陆游谈此画给他的感受: “每见村童牧牛于风林烟草之间,便觉身在图画,而引起辞官求去的愿望。” (《渭南文集》)韩滉 (723—787),字太冲,长安 (今陕西的西安)人。据《唐朝名画录》、《历代名画记》及汤垕《画鉴》等记载,韩滉善画 “风俗人物水牛”,以 “牛羊最佳,而牛图是其所长”。韩滉的牛图,《宣和画谱》著录的有 《集社斗牛图》、《归牧图》、《古岸鸣牛图》、《乳牛图》等,然除《五牛图》外,均已失传。韩滉官至右丞相,在任地方官时,曾深入山乡,与百姓共商癯田肥料,组织治水养鱼。由于熟悉农村生活习俗,故其作品着眼于表现农村风貌和农家生活,他的风俗画把选材重点从宫廷豪门扩展到农村山野,是当时风俗画的一大进步。 五牛图唐画家韩滉作。以传神之笔描绘独立成章的五牛于一长横幅上,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牛的生活形态和习性,造型生动,形貌真切,布局求变化,五牛的体态神情无一雷同,笔墨简劲,色调自然。整幅画面虽只作小树一株,别无他物,却仍有一种朴实的农家风味。现藏故宫博物院。 《五牛图》中国古代名画。绢本设色,唐代韩混作。故宫博物院藏。画面上五牛并置,分别作昂首、独立、嘶鸣、回首、擦痒之状。用笔厚拙粗辣,用线如吴道子的 “莼菜条”,流畅劲利而无一弱笔求工之意。着色讲究,用浅色渲染眼、鼻、蹄趾、毛色等。表现出一定体积和光感。气度浑厚朴实、画面繁简适宜,精到的取舍和概括力,神气生动的写实,显示出作者对牲畜深入细致观察的深厚基础。 《五牛图》中国古代名画。绢本设色,唐代韩滉作。故宫博物院藏。画面上五牛并置,分别作昂首、独立、嘶鸣、回首、擦痒之状。用笔厚拙粗辣,用线如吴道子的“莼菜条”,流畅劲利而无一弱笔求工之意。着色讲究,用浅色渲染眼、鼻、蹄趾、毛色等。表现出一定体积和光感。气度浑厚朴实、画面繁简适宜,精到的取舍和概括力,神气生动的写实,显示出作者对牲畜深入细致观察的深厚基础。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