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慧远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慧远分类:【传统文化】 东晋僧人。本姓贾,雁门楼烦(今山西淳县东)人。13岁随舅父游学洛阳,习儒及老、庄之学。21岁在太行山从高僧道安出家,听讲般若经,以建立教法宏纲为己任。24岁到浔阳(今江西九江市)定居。后隐居庐山,率众行道历30余年。义熙十二年(416)卒于东林寺,享年83岁。门下著名文士谢灵运为其撰文立碑。慧远传播般若性空之学和禅学。元兴元年(402),率众于精舍无量寿像前建斋立誓,期生净土,结白莲社,故后世净土宗尊为初祖,东林寺为净土宗发源地之一。慧远著述有《大智度论要略》20卷,《问大乘中深义十八科》并《罗什答》3卷,《法性论》2卷,《集》10卷。现仅存《问大乘深义》,改名《大乘大义章》,其余都已散失。门人众多,有其弟慧持,弟子慧观、僧济、昙邕、僧彻等。 东晋高僧。俗姓贾,雁门楼烦(今山西宁武附近)人,少时为诸生,博通六经,尤精于老庄。21岁往太行恒山从道安出家,精研般若性空之学,为高足弟子。曾引庄子观点阐释佛理,得道安认可,“特听慧远不废俗书”。道安在襄阳被前秦军胁往北方,徒众分散,他与弟子数十人至荆州,太元六年(381)入庐山,江州刺史桓伊为之建东林寺,遂定居于此传法。与北方译经大师鸠摩罗什声气相通,往复问答,其问答,后人辑成《大乘大义章》三卷,保存至今。又迎请临宾僧僧伽提婆译《阿毗昙心论》、《三法度论》,请迦毗罗卫僧佛陀跋陀罗译《达磨多罗禅经》,并为之作序,推动了当时毗昙学与禅法的发展。同时大力倡导弥陀净土法门。世传曾与刘遗民、雷次宗、宗炳、道生等僧俗18人结莲社(亦称白莲社),发愿共修“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影响甚大,被后世净土宗尊为初祖。所著《法性论》、主张佛法身永恒存在,“至极(涅?、法性)以不变为性,得性以体为宗”,深得罗什称赞。桓玄欲控制佛教徒,令僧侣礼拜朝廷,他著《沙门不敬王者论》,坚持“出家是方外之宾”,“不得与世典同礼”。又作《明报应论》、《三报论》等,宣扬灵魂不死,因果轮回。他“内通佛理,外善群书”,常以山林清流自居,足不出山而名闻遐迩,与陶渊明等均有交往。所著《庐山东林杂诗》、《庐山记》,辞气清雅。原有集12卷,已散佚,《全晋文》辑其文两卷,上海佛学书局印有《慧远大师集》,苏州弘化社印有《庐山慧远法师文钞》。著名弟子有慧观、僧济、法安、昙邕、道祖等。事见慧皎《高僧传》,僧佑《出三藏记集》亦有传。 东晋时期中国南方的佛教领袖。俗姓贾,雁门楼烦 (今山西代县) 人。少年时曾为儒生,受当时士林玄风的影响,也精通《老》 《庄》。二十一岁,他的人生信仰来了一个大转折: 当听了道安讲《般若经》后,他感叹道: “儒道九流,皆糠秕耳。” 于是从道安出家为僧,成为道安门下的第一高足,年二十四即开讲《般若经》,深受道安赏识。后来,道安以东晋治下的襄阳为大本营,向南方各地分遣徒众,据 《高僧传?慧远传》,慧远本欲前往广东境内的罗浮山,途经江西九江,因见庐山清静,就率领弟子数十人上山暂住。当地长官久闻慧远大名,特为他建东林寺,于是他便长居庐山,庐山也因此而成为当时南方的佛教重镇,吸引了无数信徒前来朝拜。慧远早年出入儒道二教,后来半路出家,所以对儒道释三教都能融会贯通,因此他主张 “内 (佛)外 (儒、道) 之道,可合而明”,企图以佛教为主,以儒道二教为辅,来达到 “三教合一” 的目的。但佛教宣扬的出世主义,这与儒教 “君君臣臣” 的教义相矛盾,慧远特撰 《沙门不敬王者论》,主张 “沙门尘外之人,不应致敬王者”,但又认为儒佛二教在协和王化上是完全一致的,“虽曰道殊,其归一也”,从而博得了儒教中人对佛教的理解与支持,一些儒教名士如雷次宗 (南朝宋文帝时的儒学领袖) 等,甚至皈依在他的门下,成为亦儒亦佛的信徒。慧远在庐山三十余年,虽 “影不出山,迹不入俗”,甚至送客也常以虎溪为界,但其影响却遍及江南。在慧远之前,佛教已有 “弥陀净土” 的信仰,据说,在此众生居住的世俗世界以西十万亿佛刹,有世界名极乐,那地方黄金铺地,天上飘着美丽的花朵,往生到那里的众生住在华丽的宫殿里,无忧无虑,幸福快乐。这就是人们梦寐以求的天堂。而且,往生极乐世界的法门非常简单,只要心中想着阿弥陀佛,口中念着阿弥陀佛,在你临死之前,这位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就会来接你往生天堂。慧远曾约集名士僧徒一百二十多人,在庐山东林寺结社念佛,立誓死后要往生西方净土。经慧远一提倡,净土法门就在江南广泛流传,因此,后来在唐代正式独立门户的净土宗就尊慧远为始祖。佛教在江南的广泛流传,以及佛教的逐渐中国化,都与这位精通佛理而又擅长儒道的宗教领袖的努力分不开。 东晋僧人,中国佛教的著名理论家。俗姓贾,雁门楼烦(今山西省原平)人。“少为诸生,博览六经,尤善《老》、《庄》”(《高僧传?释慧远传》)。21岁师事道安,皈依佛门,成为道安门下之上首,精于“般若性空”之学。24岁便开讲《般若经》,“引《庄子》义为连类”,听众晓然。道安赞之曰:“使道流东国,其在远乎”(同上)。后别道安,住庐山东林寺,聚众讲学,遂使庐山成为当时南方佛教的中心。曾遣弟子赴国外求法,招徕僧人译经,推动了毗昙学、禅学和律学典籍的流传。与鸠摩罗什的“关河之学”有密切联系,开展南北佛教的学术交流,对尔后佛教的发展、学派和宗派的形成影响颇大。其在庐山“化兼道俗”、结交权贵的宗教活动,维护和隆兴了当时的佛教。慧远佛学思想的主要代表作,除已佚失的《法性论》外,尚存有《沙门不敬王者论》、《明报应论》、《三报论》和《大智度论钞序》等。其佛教哲学以佛为主,玄、儒为辅,融而会通之。这种特点反映了当时和以后思想界发展的基本趋势。他还首倡弥陀净土和念佛三昧,主张禅、智并重,对其后净土宗、天台宗和禅宗的形成有重大影响。在庐山30余年,培养了大批弟子,其中名僧有近20人。其佛教业绩,在中国佛教史和思想史上有重要地位。庐山的东林寺和慧远的讲经台等,成为佛教徒瞻仰或寻踪的圣地,为历代游览庐山胜景的游客所注目,并引发出一些文人的追忆和创作 。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