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戏楼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戏楼分类:【传统文化】 侗族民俗建筑形式。在贵州、湖南、广西等地侗族聚居地区专供上演侗戏的具有浓厚民族风格的建筑物。和与之相邻的鼓楼、歌坪构成侗乡文化娱乐活动的中心。戏楼为吊脚式。以杉木构架,用杉树皮或青瓦苫顶,四角高翘,脊中、脊端塑象征吉祥的饰物。台面七八十平方米,两侧以杉木板装修,台后板壁开两道圆拱门,以供演员上下台之用。台前额枋彩绘花鸟鱼虫。 山西民间有这样一句谚语:“商路即戏路。”说的是凡有山西商人特别是豪商巨贾经营贸易之地,就必然有山西戏曲演唱与流传。山西在出商人的同时,也出了大批戏曲演员,贫穷者无力谋生,往往卖身学艺,稍有积蓄者常常携资外出经商。旧社会把商人和戏子都看做是 “末流”、“贱业”,商人和伶人之间有一种天然的联系。清乾隆以后,山西各地的戏班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但当地经济力量不足,观众无钱雇戏班唱戏,戏班就千方百计向外发展。而山西商人皆服贾于京畿、三江、两湖、岭表、东西北三口,他们背井离乡,与家乡和亲人远隔千里万里,虽然在物质生活上比较富裕,但精神生活却十分贫乏,思念家乡和亲人之情常挂心怀。那些豪商巨贾们就不惜重金邀请家乡的戏班来演出家乡戏,为远离家乡的商人提供了寄托乡思和娱乐解忧的精神食粮。同时,戏曲演出也为山西商人招徕顾客,开辟了市场,促进了商业贸易的发展。这样,邀班唱戏,逐渐在山西商人中形成一种习俗。蒲州梆子、中路梆子、北路梆子、上党梆子等山西梆子戏班,在外地演出皆有利可图,有些名角还发了财,带动更多的戏子外出演戏。为了更好地欣赏家乡戏,山西商人聚集之地不但建立了山西会馆,还在会馆内修建了戏楼。“逢年过节或每月之朔,同乡欢聚一堂,祭神祀祖,聚餐演戏” ① 。如北京在清代共有山西商人会馆15个,平阳会馆、临汾东馆、潞郡会馆、浮山会馆、平遥会馆、晋翼会馆,均建有戏楼或戏台,供家乡戏班演出。此外,在天津、张家口、上海、汉口、沙市、长沙、湘潭、重庆、成都、兰州、银川、凉州、乌鲁木齐等地,都有山西梆子戏常常演出,甚至沿着商路远达多伦、库伦(今蒙古首都乌兰巴托)、恰克图(今蒙古阿尔丹布拉克)演出。只要有山西商人踪迹所到之地,就有山西梆子戏的演出和传唱。 豪商大贾的喜好和支持,大大促进了山西梆子戏的繁荣和发展。其中,晋剧(中路梆子)的形成和发展,受晋中商人的影响最为明显。晋剧大约形成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当时正值以票号为代表的晋中商人势力异军突起,不少著名的戏曲班社是由豪商巨贾出资或组织建立起来的。如成立于清嘉庆三年(1798年)的“云生班”,是由祁县张庄南村富商岳彩光所创建;成立于咸丰九年(1859年)的“四喜班”,是榆次聂店大富商王钺所创办;成立于同治七年(1868年)的“聚梨园”,是由祁县大票商渠源淦所创建;成立于光绪五年(1879年)的“全胜和”班,是由太谷县东场村大财主王虎儿所创办。他们不仅在本地创办戏班,而且还在张家口、库伦等地出资组建戏班。晋中商人从掌柜、账房先生到大小伙计,许多人都会唱中路梆子,各商号都备有全套乐器,晚上关了店铺没事干,大家就吹拉弹唱,自我娱乐,排解思乡之愁。在山西,还有以商人为主的票友票社。如太谷县北?村富商曹家的“三多堂”自乐班,太原县财主牛走则主持的“聚文会”,大同酒店老板王绍先倡办的大同座腔班等,对普及和提高梆子戏的演唱艺术起了促进作用。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