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戏禹庙和迎东岳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戏禹庙和迎东岳

分类:【中国民俗】

修禊。在绍兴,也称“祓禊”。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始定为三月初三),至水边嬉游,以除不祥,谓之“修禊”。因为时正值暮春,故又称“春禊”。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与谢安等42人,会于山阴(今绍兴)之兰亭,临流泛觞,作曲水之宴。参加者赋诗30余首,汇成一集,王羲之乘兴为之作序,这就是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此序又称《禊序》、《禊帖》,自闻世之后,越中文士名流,多于是日追随仿效之。以后,修禊的本意渐去,而成为文士雅会之期。故绍俗修禊,素有兰亭遗风。近年来,绍兴成立了兰亭书会,每逢三月初三,书会成员及来自全国各地的书法名流,雅会兰亭,纪念书圣,交流书艺,切磋书论,给修禊赋予了崭新的内容和意义。东邻日本亦每年有书法代表团前来敬谒书圣遗像,举办书法展览。

上巳节。三月初三,宁海和乐清等地叫“上巳节”,俗称“三月三”。人们到溪边、井边、庭院天井搭起临时锅灶烧饭吃,认为“三月三煮天下饭,吃了会聪明”。实为古时修禊之俗演变。现此俗已消亡。余杭一带的妇女,于是日采荠菜花插在头上。民谚:“戴了荠菜红,一年头不痛。”是日,长兴弁山一带有挖食野胡葱的习俗,认为它能解毒,辟瘟邪。

戏禹庙。在绍兴,俗传三月初五为夏禹生日,古时,每逢此日,历代皇帝御祭或诰祭大禹,以明清两代为最盛。禹庙在会稽山下,会稽山以禹会诸侯于此,因崩而葬得名。后被封为南镇。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南游会稽,并用牲犊圭璧祭禹陵。至隋开皇十四年(594年),下诏立祠,名曰“南镇殿”。旧俗民间设有南镇会,购置田产,其产业作为祭祀费用。每自入春以后,游人踵至,热闹非凡,商贾纷纷前往设市,生意兴隆一时。到了三月初五,游禹庙进入高潮。《康熙会稽志》记其事云:“禹生之日,禹庙游人最盛。无论贫富贵贱,倾城俱出。士民皆乘画舫,丹垩鲜明,酒樽食具甚盛。宾主列坐,前设歌舞。小民尤相矜尚,虽非富饶,亦终岁储蓄,以为下湖之行春,俗尽数日。”近年,祭奠又兴。春游禹庙,不减当年遗风。

迎东岳。温州的忠靖王,俗称“温元帅”,是民间信仰的地方神。每年三月初,民间必请王出庙,巡行城内外,以驱瘟疫。巡行择日,由庙董用杯问神,日期择定后,庙董写起标红(即东岳爷出巡文告),张贴各城门和通街大道。于是街道里巷,各家各户,都打扫清洁,候神出巡。出巡队伍,有飞虎旗,头牌六对,上书“肃静回避”、“代天行化”、“天门无禁”、“驱瘟逐疫”、“赐福降祥”、“忠靖圣王”等字样。后面是各色各样的旌旗,还有一大批的伞,接着是雇乞丐扮“五鬼”五人。最后押队是“帅百隶而四时逐疫”的“方相氏”,俗称“开路神”。后面跟着一队人,都是头戴尺余高的青纱帽子,穿着黑衣,骑在马上,这些人都是先许愿,出香金,才得以扮演。接下去是骑马的“七煞星”,穿着黄马褂的“七星王”。其后是四个人,穿着黄衣,抬着忠靖王印和敕亭(俗称“香炉亭”),敕亭后边还有一位押队的元帅,金脸金盔,内穿金甲,外罩蟒袍(叫做“文武甲”),端坐明銮,左肘抱一支令箭,銮旁有四个侍卫。再接着是大批形形色色的“罪犯”,穿着普通上衣,系一条裙子,两角翻上,塞在腰带间,面目黧黑,穿着赭衣,荷枷系锁,公差牵链押解,像是远戍的配犯;还有坐在囚车里披枷带链的;还有站在囚车里,两臂扎铁钩平伸,各吊一只香炉的。这些所谓“罪人”、“犯人”都是许过愿的,大都因为自己或家中人身体不健康和其他险难事,据说是因前生罪债未清,这样一扮,可以借忠靖王之力,清除前愆。最后是温元帅銮驾,是金光灿烂的轿子,用八人抬的。司事们顶帽袍套,袍角放在腰带间,跟随銮驾后边。东岳神巡行一周,需时一二十天。迎神队伍到了西郊,那里校场演武厅已挂起放告牌,内容是凡含冤饮恨的可前来“告状”,于是,又有一套呈状,喊冤审讯案仪式,在演武厅演出。神归殿之后,各里集资搭台演戏数本,名曰“平安戏”。迎神之日,到处人山人海。整个迎神活动,每年都要“靡费钱财,累百盈千,在所不惜”。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9:1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