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成均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成均分类:【传统文化】 西周大学。或以为五帝之学。《周礼?春官?大司乐》:“大司乐掌成均之法”。郑注:“玄谓董仲舒云:成均,五帝之学。”大司乐以乐德、乐语、乐舞教国子,则成均当为乐教场所。又有所谓五学,以辟雍为首;其余四学,以成均为首,故举成均兼包大学(参见“五学”)。故唐高宗时曾改国子监为成均监,后人亦称国子监为成均。 西周时期天子设于王城的大学。为五学之一。五学中以辟雍为尊,设于中心,环之以水,四学分布水泽四方。四学中则以成均为尊,在水之南,称南学。取五帝之制为成均。为学乐之所,大司乐主之。《周礼?春官》:“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周天子重视成均。《大戴礼记?保傅》:“帝入南学,上齿而贵信,则长幼有差,如民不诬矣。”以后泛称官设学校。唐高宗时,曾改国子监为成均监。后人亦有称国子监为成均。 相传为五帝时的宫廷学校,西周为国学以教王室子弟的机关。《周礼?春官宗伯》: “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汉董仲舒称其为 “五帝之学”。孔颢达疏: “尧已以上当代学亦各有名,无文可知。但五帝总名成均,当代则各有别称。” 唐高宗时,曾改国子监为成均监,故后人亦有称国子监为成均。《礼记?王制》讲成均为王室贵族子弟学习乐舞之所,属辟雍学宫的一部分。 西周及西周以前大学的称谓之一。《周礼?春官》:“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礼记?文王世学》注引董仲舒曰:“五帝名大学曰成均。”西周时大学有不同名称:东序、瞽宗、成均、上庠、太学等。后来此名逐渐不用,但唐代高宗时,又一度改国子监为成均监,后复称国子监或国子学,然自此文人笔下仍有时称国子监为成均,不过这是为了典雅,而名实早已不相符矣。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