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成实学派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成实学派分类:【传统文化】 中国佛教学派,流行于南北朝至唐初。因研习和弘传《成实论》而得名。又称“成宗”、“成论宗”。其学者被称为“成实师”。对《成实论》研究最精者为罗什门下的昙影和僧?。刘宋时的僧导和北魏时的僧嵩则建立了成实学派的南北两大系统――寿春系和彭城系。僧导曾参加罗什译场,著《成实论疏》,是成实师中寿春系的先导者。宋高祖刘裕为他立寺于寿春,即东山寺,亦名石涧寺,受业者多至千人。弟子昙济、道猛等弘传《成实》于江南,通称“寿春系”。僧嵩曾受《成实》于罗什,后住徐州白塔寺,是成实师中彭城系的先导者。由他的弟子僧渊等弘传《成实》,后来在北方以彭城为中心,较为盛行,通称“彭城系”。另外还有全国各地很多弘扬《成实》者。自南北朝以来,成实学派的教学在三论、《涅?》、《摄论》、禅学各系统的学者中有相当影响。至隋代始趋于衰退。唐初,唯识宗兴起,作为一个学派的成实宗也就逐渐消失了。成实学派皆主张人、法两空,在有部对世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五位八十四法。 亦称成实宗,中国佛教学派之一。以传习、弘扬诃梨跋摩的《成实论》而得名,学者称为成实师。《成实论》以接近于大乘的教义批判各部派,特别是有部理论。针对有部的“时”一切有,“法”一切有,提出人、法两空。“人空”如瓶中无水,由五蕴和合形成之人,是假“人我”;“法空”如瓶底无实,五蕴只有假名,而无实体。并在有部对世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五位八十四法,把从五趣到阿罗汉果位分成二十七阶位,后由鸠摩罗什译出《成实论》。罗什门下对此潜心研究并注疏、讲习,造诣最深的有昙影、僧睿、僧导、僧嵩。导、嵩两人在南北朝时代建立了成实学派的南北两大系统――寿春系和彭城系。寿春系门人有昙济、道猛、僧钟、道亮、法宠、慧开、慧勇。彭城系门人有僧渊、昙度、惠纪、道登。梁代是该派的鼎盛时代,著名僧人有法云、僧?和智藏。北齐时代的僧人有慧嵩、灵询等。陈代成实论师比梁代少,著名的成实论师只有智?一人。隋唐时也有一些著名的成实论师,如智脱、保恭、智琰等人。但此时成实论派已超于衰落,唐初唯识论兴起后,该学派逐渐消亡。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