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戴孝与报丧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戴孝与报丧分类:【中国民俗】 戴孝。旧时在宁波,孝子孝孙身穿麻衣,脚着蒲鞋,腰束草绳,头戴三梁草冠。孝孙于帽檐上别一条圆形红布,表示孝中有吉。侄子戴二梁草冠。方顶男帽表示远亲,圆顶男帽表示嫡亲。女戴孝兜,状如披风,有长有短,女儿媳妇所戴最长。丧事期间,孝子须剃两次头,第一次在出丧前;第二次在做“五七”时,谓之“剃孝子头”。 在杭州,孝服分五种:第一种名“斩衰”,用最粗麻布做成,不缝边,以示无饰,服制三年,一般子女死父,妻死夫,属这一类;第二种名曰“齐衰”,用粗麻布做成,缝边,服制一年,一般夫死妻,孙死祖父母,属这一类;第三种叫“大功”;第四种叫“小功”;第五种叫“缌麻”。在服制期间,做官的要回家丁忧,不准参加宴会,不准看戏,不准穿红色衣服,不准夫妻同房,否则认为不孝。民国年间,孝服简化,父母死了,子女只在头颈挂一根麻辫,脚上穿双白鞋即可,仅于出殡时穿麻布衣。孙子戴孝,只要挂一根白布条即可。现在戴孝则一律佩带黑纱。 报丧。在嘉兴,向亲友报丧有一定的规矩。海宁斜桥、郭店、周王庙一带,旧时报丧人腰束白布带,穿草鞋,到亲友家不可擅自入门,要在门外报丧。对方捧茶饭(或汤蛋)招待。报丧人食毕,方可入门叙事。其他地区也有类似习俗。报丧不可直言“死”字,要说“殁了”、“好了”。在温州,移尸后即向亲友家报丧(俗称“报死”)。即使有的亲友已知死讯,丧家仍需按惯例报丧。报丧者到了目的地不能进屋。亲友给报丧者吃若干氽蛋(俗称“报死蛋”),以示慰劳。待报丧者往回走时,要往他的脚后打破一个碗,认为此举能吓跑随他一起来的鬼魂和晦气。在舟山,丧家派人倒掖雨伞,向亲戚家传报讣音,告以死因及殡期,亲戚闻噩耗,要摔破一只碗,以驱邪逐晦,并以哭声相报,如果无人啼哭,即以砸瓦片代之,然后备香烛等祭物,往灵堂吊祭,值堂孝子孝妇还礼呼应,叫“问音”,或“开吊”。对外地亲戚要寄“焦头信”,即在信封口上烧只角,以表示这是报丧信。 奔丧。在洞头,家中有人逝世,倘若不是夭寿者,都要尽快地把死讯告知亲朋,此谓“报丧”。倘若是父母逝世,已出嫁的女儿接到报丧后,要一路哭着回娘家;其他女性亲戚,至少也要一跨进逝者家门就哭,此谓之“哭丧”。亲朋接到报丧后赴死者家吊唁,此谓之“奔丧”。 送树灯。清代,在杭州,丧家报丧后,死者小辈如女婿、外孙、干儿、干女等,必须送树灯一架。这种树灯高丈余,由杂朱漆制成,下有座,上有宝盖,均彩画装饰,中立一柱,柱周围排插曲柄灯座,七层。每层点琉璃灯七盏。每灯柄上装金接引佛一尊,共计49盏灯,其形如树,故名“树灯”。俗谓点树灯可使亡者在冥中行路有光亮,不至黑暗。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