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戴梓创制连珠铳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戴梓创制连珠铳分类:【传统文化】 戴梓是中国清代前期著名火器研制家。字开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生于清顺治六年(1649),善诗画,晓天文,通算法,熟谙火器制造。康熙十二年(1673),三藩叛乱。康熙皇帝命康亲王杰书率军南下平叛,途经杭州时,26岁的戴梓以布衣身分从军,“为王陈天下大势”,在攻克江山时立了功。还师北京后,受康熙帝召见,经殿试,授翰林院侍讲。据清代乾隆时期的学者纪昀(1724―1805),在《阅微草堂笔记》一书中记载,纪昀曾经在同戴梓的后人戴遂堂的一次交谈中,得知戴梓曾经“造一鸟铳”之事,但是并没有说将此铳进献给康亲王。至光绪十六年(1890),在李恒所编写的《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卷一百二十中,说戴梓向康亲王进献了“连珠火铳法”。后来赵尔巽在《清史稿?艺术四》中,便沿用了这一说法。 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九中称,戴梓所制连珠火铳,“形若琵琶,凡火药铅丸皆贮于脊,以轮机开闭。轮机有二,相衔如牡牝。扳一机则火药、弹丸自落筒中。第二机随之并动,石激火出,而铳发矣。计二十八发。火药、弹丸乃尽,始需重贮”。此记载说明,连珠火铳的优点在于简化了装填手续,每装填一次,可连射28发弹丸,提高了射速,是一种由每次单装单发改进为每次多装单发、连续扳机发射的新型单兵枪。 戴梓还为康熙朝廷研制了一种精良的“蟠肠鸟枪”和威力较大的冲天炮。据说康熙曾命南怀仁试制过冲天炮,但是经过一年多的试制还没有成功,而戴梓只用了8天便试制成功。冲天炮制成后,康熙率亲王大臣前往靶场观看试炮演习,效果良好,被康熙封为“威远将军炮”,并由工匠刻戴梓之名于炮身,以示不朽。康熙三十五年,康熙率军征噶尔丹时,在昭莫多之战中,“以三炮坠其营”,取得了胜利。乾隆时有一个名叫金兆燕的人说:此炮子在母腹,母送子出,从天而下,片片破裂,锐不可当。后因朝廷听信馋言,戴梓被充军关外,于雍正五年(1727)谢世。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