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户调式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户调式

分类:【传统文化】

亦称“户调”。封建社会按户征税的制度。始于东汉末。是在田租之外,按民户所进行的征纳。《三国志?魏志?赵俨传》载,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部下“都尉李通急录户调”,“收其绵绢”。后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平袁绍入邺(今河北临漳邺镇),下令:“其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而已,他不得擅兴发”(《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废除了秦汉的算赋和口赋,把按人口征收货币改为按户征收绢绵,正式颁布租调制。产生了按户征税的“户调”。西晋户调式规定:丁男作户主的每年交绢三匹,绵三斤;户主是妇女或次丁男的,户调减半征收。边远郡县交三分之二或三分之一。少数民族居民按地方远近,每户缴羸布一匹或一丈。西晋的户调只是一个平均定额,征收时,一般是官吏先把应纳租调的户,按贫富分为九等,按等征收。故又叫“九品相通”。西晋的户调制存在弊病,人们为逃税,而累世同居,不肯分家,对赋税收入极其不利,不按田亩征收也造成赋税负担不公平。东晋户调征收范围较西晋宽,课征也较西晋轻。南朝宋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年)规定:“天下民岁输布四匹”。(《宋书》)也较西晋轻。宋、齐征收户调采取西晋“九品相通”制,按户征收。到梁陈时,“始去人赀,计丁为布”(《梁书》)。田租、户调改为按丁计征。据《隋书》载计征数量为:“丁男调布绢各二丈,丝三两,绵八两,禄绢八尺,禄绵三两二分,租米五石,禄米二石。丁女并半之”。北魏在实行均田制前,户调规定据《魏书?食货志》载:“先是,天下户以九品流通,户调帛二匹,絮二斤,丝一斤,粟二十石,又入帛一匹二丈,委之州郡,以供调外之费。至是户增帛三匹,粟二石九斗,以供官司之禄。以后增调外帛满二匹。”实行均田制后,提出新的户调式:一夫一妇,调帛1匹,产麻布之乡,为布1匹,粟2石;年龄15岁以上未娶的男子,4人出一夫一妇的户调。从事耕织的奴婢8人;耕牛20头,纳一夫一妇户调。征收范围扩大。北齐、北周都有户调式,并逐渐改为丁口计征。至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实行租庸调制度,仍按户征调。规定:“户调随乡土所产,绫绢绞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缴绫绢绞者,兼调绵三两,缴布者,麻三斤”(《通典》)。实行两税法后,户调式并入两税之中。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2:3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