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扁食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扁食分类:【传统文化】 即饺子,也称“水点心”。明清时宫中食俗之一。饺子始于南北朝。公元5世纪就有 “形如偃月,天下通食” 的水饺。唐代饺子与馄饨同称。韦巨源进皇帝《食单》 中有 “生进二十四气馄饨”,系做成不同原料、馅形各异的水饺。宋代的 “角子”、元代的“角儿” 即水饺。元朝宫中所食的 “时梦角儿”,系用羊肉、羊脂、羊尾子、葱、陈皮、生姜、白面、蜜、小油等做成的。元代有 “匾食” 之说。明代称饺子为 “扁食”。《明宫史?火集》云: 正月初一日,“早上五更起床后,饮椒?酒,吃水点心,即 ‘扁食’”,“或暗包银钱一二于内,得之以卜一岁之吉”。明崇祯年间 (1627―1644),坤宁宫近侍刘某精于做扁食,御用部分多由他亲手制作。清代的饺子又称“煮饽饽”。通常是元旦早6时,皇帝在奉先殿、堂子行礼,乾清宫进奶茶后,即进吉祥饽饽 (饺子)。饽饽中有包以金银小锞、宝石或银钱者,如果下箸即得之,则被视为新年大吉大利。如光绪帝在弘德殿内进食饽饽。春节食饺之俗沿袭至今。今内蒙古锡林部勒等地的蒙古族人仍将饺子称为扁食 是一种水煮的半圆形馅食,通称“饺子”,俗称“扁食”、“疙瘩”,是遍及全省家家户户的节日煮食,尤其是春节、元宵节、冬至节和除夕等节日所不可缺少的。饺子用面可粗可细,用馅荤素均可,因而有“坐着不如躺着,好吃莫过饺子”之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贫苦之家日常能吃饺子者不多。20世纪50年代后,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不仅节日饺子质量更好,味道更鲜,平日农家空闲时也可吃上饺子,并且逐渐成为家庭的日常饮食。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