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打嘎嘎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打嘎嘎分类:【地域文化】 新疆许多少数民族青少年爱玩的一种游戏。维吾尔族称这种游戏为“瓦来”,“瓦来”和“嘎嘎”都是根据玩这种游戏时发出的声音而取名字的。这种游戏二人或四五人都可以玩,玩法是把“嘎嘎”放在两块砖或石头中间,四周划上直径一米的圆圈,嘎嘎长20多厘米,粗3厘米左右,两头削尖,然后用50厘米~60厘米的粗木棒挑起来,狠命地往远处打去。开始时,每人轮流打一次,打得最远的为赢家,打得最近的为输者,赢者把嘎嘎打出去后,把木棒放在两块砖或石头中间,输方则在嘎嘎落地的地方,拣起嘎嘎朝圆圈内的木棒击去,若击中木棒,则算平局,重新开始。若击不中木棒,赢者则要在刚才嘎嘎落地的地方,敲嘎嘎的头,让嘎嘎蹦起来,将嘎嘎向圈外打去,这样连打三次,输者要从嘎嘎第三次落地的地方,拣起嘎嘎一口气跑到圆圈内,嘴里要不断地喊“瓦来”,如果途中中断,赢者则要在中断的地方重新把嘎嘎打一木棒,输者再喊着“瓦来”,直到一口气跑到圆圈为止。这一局算结束。不过赢者在打嘎嘎时,若被输者在空中用帽子或手接住嘎嘎,则被认为输了,该换人重新开始。有的地方还以争夺战的形式,以木棒长为1尺,累计尺数的多少决定输赢。这种游戏多在秋冬季玩,可以锻炼青少年的敏捷力和增加活动量,有利于身心健康。 维吾尔族民间游戏,为新疆许多少数民族青少年所喜欢。维吾尔族称之为“瓦来”。“瓦来”和“嘎嘎”均系根据玩这种游戏时发出的声音而得名。这种游戏可二人玩,亦可四五人玩。嘎嘎长20多厘米,粗3厘米左右,两头削尖。玩时,把“嘎嘎”放在两块砖或石头中间,四周画个直径一米的圆圈,用50―60厘米的粗木棒挑起,用力往远处打去,开始时,每人轮流打一次,打得最远的为诹家,打得最近的为输者。赢者把嘎嘎打出去后,把木棒放在两块砖或石头中间,输方在嘎嘎落地的地方,拣起嘎嘎朝圆圈内的木棒击去,击中木棒,算平局,重新开始;若击不中木棒,赢者则要在嘎嘎落地的地方,敲嘎嘎的头,让嘎嘎蹦起来,将嘎嘎狠命向圈外打去,这样连打三次,输者要从嘎嘎第三次落地的地方,拣起嘎嘎一口气跑到圆圈内,嘴里要不停地喊“瓦来”,若途中换气,则要在换气的地方重新再把嘎嘎打一木棒,输者再喊着“瓦来”,直至一口气跑到圆圈为止。这一局方告结束。赢者在打嘎嘎时,若输者在空中用帽子或手接住嘎嘎,则算输,换人重新开始。有的地方还以争夺战的形式,以木棒长为1尺计,按累计尺数的多少决定输赢。这种游戏多在秋冬季玩,可以锻炼青少年的敏捷力和增加活动量,有利于身心健康。 是新疆维吾尔、汉、回、满、锡伯、哈萨克等民族的青少年喜欢的民间游艺项目之一。维吾尔族把这种游艺活动称为“瓦来”,“瓦来”和“嘎嘎”都是根据玩这种游艺时发出的声音而取的名字。 这种游艺可以由两人玩,也可以由四五人玩。其玩法是把一根长20多厘米、粗3厘米左右、两头削尖的小木棍作嘎嘎搭放在事先挖好的小坑上,再用一根长60厘米左右、粗2厘米多的木棒将嘎嘎挑起来用力地往远处打去。参加者轮流打一次,打得最远的为赢方;打得最近的为输方。输方可在嘎嘎落地之处将嘎嘎朝事先画好的直径为2米左右、中心有个小土坑的圆圈投去,如能投入圈内,算平局,重新开始。否则,赢方可在嘎嘎落地之处将嘎嘎挑起往远处打去,连打三次。输方要在嘎嘎第三次落地之处将嘎嘎捡起一口气跑到圆圈内,嘴里还要不断地喊“瓦来”;如中途换气,则要在换气之处重新把嘎嘎打一次,输方继续喊着“瓦来”,直到一口气跑到圈内为止。然而,赢方在往远处打嘎嘎时,输方可以在空中用帽子或手接,如果被接住,就等于平手。“瓦来”这个名字就来自于输方的喊声―――“瓦来”。 这种游艺多在秋冬季玩,可以锻炼青少年的敏捷性和增加活动量,有利于身心健康,是一项十分有益的民间传统游艺。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