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打篾鸡蛋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打篾鸡蛋分类:【地域文化】 也称“竹球”、打篾团子。流行于贵州省大方、织金、遵义、仁怀、道真、务川等县的仡佬族中。一般是在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期间进行,亦有在农闲季节进行。篾鸡蛋是用篾条编成空或实心小球,大小不等,一般大如拳头或小碗。实心的用稻草、棉花、布团充塞球心;空心的内装铜钱、石子和碎碗片,有的还在球壳上涂上红、蓝等色彩,宛如彩球。重量在半斤以下,外形如同鸡蛋,取名为“篾鸡蛋”,务川又称“鹅蛋包”。 仡佬族的打篾鸡蛋,最早源于民间的“飞狡”。南宋朱辅《溪蛮丛笑》载,仡佬“岁时数日,野外男女分两队,各以五色彩囊豆粟,往来抛接,名‘飞狡’”。篾鸡蛋的打法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选择宽敞的院坝,中间划一条分界线,分甲乙两队,每队3至5人,各站一方。或以手掷,或用脚踢,篾球在空中或高或低,或远或近,或直或斜地飞舞。同时,篾球内的碎块发出沙沙响声。被篾球触及或球落地界内的一方为输。另一种是在荒山旷野进行,人数不限,也不分组。比赛时,由一人先将“篾鸡蛋”随意抛向空中,其余的人随之奔向“篾鸡蛋”跌落的地方,先抢到“篾鸡蛋”者,接着扔出,以扔出次数最多者为优胜。还有一种是“换窝”。在院坝或平地上,挖一个比篾鸡蛋大的圆坑为大窝,四周按参加人数各挖一个小坑为小窝。小窝与大窝要相距2米左右,每小窝站1人。以抽签决定出1人为进攻者,每人手执木棍或竹棍。攻者赶球进大窝,赶进为胜。四周守小窝者,以棍阻击,不能用手抛、脚踢或触及人体。阻拦者离窝阻拦时,进攻者可抢占其窝,杵窝为胜,失窝者则被罚赶篾鸡蛋。赶球时,冲破阻拦,将球赶进大窝时,则高喊“换窝了”,阻拦者宣告全体失败。众呼换窝时,要重抢新窝,未抢到窝者,罚赶篾鸡蛋,新的一轮比赛又开始了。 仡佬族传统体育娱乐活动之一。流行于贵州大方、织金、遵义、仁怀、道真、务川等地。一般在阴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举行,有时在农闲季节。打法有两种:一是在宽敞院坝,中间划一线为界,人分两队,每队3―5人,各在一方;“篾鸡蛋”用手抛或用脚踢,凡过线或被触身者为胜。一是在荒野,人数不定,不分组,比赛时1人先随意向空中抛出“篾鸡蛋”,其余人奔去争抢,抢得者继续抛出,以抛出次数最多者为胜。此活动渊源于“飞狡”,流传于民间约800年之久。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