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扬州老鸦语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扬州老鸦语分类:【风俗文化】 在经商方式中,还有一种介于交易双方之间,介绍和促成双方做成买卖的商人,这便是俗称为掮客的中间商。由于中间商处于买卖双方之间,既要促使双方成交,又不能使双方直接沟通,否则,买卖双方便要“过桥”,把中间商撇到一边,直接交易。所以中间商在经营中创造出一种独特的经商语言,叫“老鸦语”。这种“老鸦语”是只有掮客们自己才听得懂的行语,外行人听了,只听他们如同老鸦一样乱叫,却不知所云。胡朴安在《扬州老鸦语》中专门介绍了扬州钱庄的一些“老鸦语”语:“始只闻于钱业中人,局外人不得而知也,今则下流社会人多操之。彼等视为一种寻常白话,故茶坊酒肆莫不有此种声浪……。” 很多行当都有本行的“老鸦语”。以米行为例,明清时,从一至十的数字说成是:子、力、削、类、香、竹、才、发、丁、足。清末民初则说成:席、林木、各、甲、为时、文、眼上、言尖、贺路、丑。近代又变成:旦底、断工、眠川、横目、缺丑(曲尺)、断大、皂底、分头、丸空(丸壳)、田心。这“老鸦语”的变换是因为时间一长,外人也能琢磨出,本行也会泄露出,所以要予以变换。不仅是数字,其他有关米业的事物名称也都有“老鸦语”。如江苏东台的米行,大麦叫呛儿,小麦叫肚儿,元麦叫怀儿。玉米叫石榴,黄豆叫泡儿,豆饼叫月子,稻子叫壳儿,糯米叫呆子,芝麻叫屑子。 “老鸦语”也称为“行话”、“黑话”。各行有各行的行话,其构词方式也各不相同,但功能却是一致的,即严密了本行内部的语言表述,维护了中间商的利益。从各行的行话中可以看出各行的文化个性,也可知晓某一行业里颇具民族民间文化特征的商业习俗。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