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批判君权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批判君权分类:【传统文化】 我国古代进步的史学思想,建树者为明清之际的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等。 自明中叶开始,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各种社会矛盾逐渐加剧,封建专制的腐朽、黑暗暴露得更加充分,人们对帝王“神圣”形象的怀疑,逐渐发展起来。王夫之指出,君和“天”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对西汉以来占统治地位的“君权神授”说,给以了否定。他批判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硬把自然界的变化和社会人事附会在一起,为封建君权制造出“神授”的根据。他的这一思想,为批判君权提供了理论上的根据。顾炎武认为“国”和“天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国”是指一姓之皇朝,“亡国”只是“易姓改号”;而“亡天下”则是关系到整个民族的文化习俗和伦理纲纪的兴衰。所以他认为所谓爱国不是爱某一姓皇朝,而是保护自己的民族尊严和文化习俗。黄宗羲认为,上古三代的君主,实质上是由公众选出来为大家谋利除害的公仆。但后来,君主却把个人利益凌驾于社会公共利益之上,把天下、国家视作个人私产。人民不能安居乐业,天下纷争不息,都是君主造成的,因而君主及其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批判君权的民主思想,在中国史学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一光辉思想,不仅在明清之际是进步的,而且对后来的资产阶级维新运动,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对近代中国的史学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