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拉萨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拉萨

分类:【文化精萃】

位于西藏自治区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北岸。全年无雾,阳光充足,有“日光城”之称。拉萨为羌、戎地。公元7世纪吐蕃王朝赞普松赞干布在此建都城,唐文成公主于公元641年(贞观十五年) 与松赞干布联姻,致力于唐蕃和好,将汉族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传入吐蕃。此后拉萨一直为西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现为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驻地。拉萨城文物古迹十分丰富,现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布达拉宫、大昭寺、哲蚌寺和色拉寺。此外尚有罗布林卡 (旧为历世达赖喇嘛避署夏宫,西藏著名园林)、小昭寺等。

西藏自治区首府。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的北岸,是中国海拔最高的城市,有藏族、汉族、回族、门巴族、珞巴族等民族,以藏族为主。拉萨意为“佛地”、“圣城”,有1300年的历史,公元7世纪藏王松赞干布完成了统一大业后,为了政治、军事的需要,于633年迁都拉萨(古称逻些),建立了强大的奴隶制政权。从此,拉萨便成为西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使拉萨成为高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名胜古迹遍布市区:有著名的布达拉宫,大、小昭寺,达赖喇嘛的夏宫――罗布林卡,黄教的三大名寺:甘丹寺、色拉寺、哲蚌寺更是雄伟宏观,富有民族特色。象征藏汉民族友谊的“唐蕃舅甥会盟碑”便矗立在大昭寺前。经过千余年的发展,拉萨形成以大昭寺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的基本格局。

亦作“喇萨”、“拉撒”。藏语音译,意为“圣地”、“佛地”。在西藏中部,拉萨河中游。西藏自治区首府。辖七个县(1984年6月)。唐代称“逻些”或“逻娑”,为吐蕃都城。因全年无雾, 日照充足, 故又称“日光城”。城内名胜古迹颇多,如大昭寺、小昭寺、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哲蚌寺、色拉寺等。为全藏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中心。民主改革前,西藏地方政府设此, 达赖喇嘛常年居住布达拉宫和罗布林卡。解放后,经过建设,城市面积有所扩大,辖林周等十一县,建有电力、水泥、皮革、汽车修配、织毯等几十种工业。川藏、青藏、拉亚(东)、拉泽(当)等公路均交会于此。城内建有劳动人民文化宫、西藏革命展览馆、邮电大楼、藏医院大楼、拉萨饭店、西藏体育馆等。西藏大学等高等院校和一批中学也在兴办和扩大。

地名,古称“逻些”、“逻娑”、“惹萨”等,均为藏文译音,意为“圣地”,在今西藏自治区中部,拉萨河中游。拉萨是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公元7世纪前属苏毗领地,建有儒那堡寨(拉萨附近一带)。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在灭苏毗统一西藏高原后,即定都于此。初“以毡帐而居,无有城廓屋舍”,后来为安置文成公主和尼泊尔赤尊公主带来的佛像在拉萨中心卧塘上修建了大昭寺。大昭寺址原为一片沼泽地,后动用了大批山羊驮土填平,山羊藏语名“惹”,土为“萨”,建成的寺庙起初则被命名为“惹萨”,不久寺周围相继兴建了许多房屋形成了城市雏形,“惹萨”也就成了城池名。随着佛教的兴盛,人们把此城视作“圣地”,逐把“惹萨”转写“拉萨”。自吐蕃王朝定都拉萨以来,除元明两朝外拉萨一直是西藏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的中心。文物古迹极为丰富,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就有五处,即布达拉宫、大昭寺、噶丹寺、哲蚌寺和色拉寺。各寺内都藏有众多的佛像、灵塔、绘画、经典等珍贵文物。另还有帕邦喀、罗布林卡、丹吉林、策墨林、策觉林、功德林等诸多寺院。

西藏自治区首府,西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处雅鲁藏布江北岸,拉萨河自东向西流经该市南山脚下,是一座具有13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

拉萨古称逻娑、逻些,藏文意为“羊土”、“山羊地”。相传拉萨昔为沼泽地带,文成公主进藏初建大昭寺时曾用山羊负土填平而得名。7世纪,吐蕃一代英主松赞干布兼并高原各部落统一西藏建立吐蕃王朝后,即从雅隆迁都逻娑。由于当时“藏王具有权威,人民安居乐业,宗教繁荣昌盛,犹如仙境移至人间”,故将逻娑改名“拉萨”(意为圣地、神地),并沿用至今。随着吐蕃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及宗教的兴盛,逐步兴建了大昭寺、小昭寺,形成了以大昭寺为中心的旧城区雏形,同时松赞干布又在红山修建了宫室布达拉宫。此后的1300余年间,经历代西藏地方统治者不断经营,在拉萨河谷平原上形成了以宫殿、佛堂、民居为主的独具特色的历史名城。现今拉萨市总面积近3万平方公里,市区总面积523平方公里。辖7县1区,总人口37余万人,其中市区人口近13万,有藏、汉、回等31个民族,藏族人口占百分之八十七。

拉萨市区地处海拔3650米的河谷冲积平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之一。地势由东向西倾斜,气候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年日照时数3000小时以上,素有“日光城”的美称。年降水量200―500毫米,集中在6―9月,多夜雨。空气稀薄,气温低,温差大。冬春干燥,多大风。

西藏和平解放给古城拉萨带来了勃勃生机,城市建设有了很大发展。目前,建成区面积达49.6平方公里。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新建居民小区整齐干净,科研、教育、体育、文化、医疗卫生、妇幼保健、银行、图书馆、公园等城市公共设施完善,高原古城的面貌已焕然一新。拥有电力、机械修理、采掘、食品加工、纺织、建材、工艺美术等现代化工业,尤其是民族手工业独具特色,享誉国内外的手工业品有地毯、卡垫等,其他如帐篷、腰刀、木碗、金银首饰等工艺品也深受人们欢迎。

拉萨交通发达,市区公路四通八达,著名的川藏、青藏公路交汇于此,是西藏的交通枢纽。通讯设施先进、完善,程控电话已经普及,无线移动电话、无线寻呼、国际国内直拨电话、图文传真也已经开通。

拉萨名胜古迹众多,最著名的有气势恢宏、金碧辉煌的布达拉宫以及大昭寺、小昭寺、色拉寺、哲蚌寺、甘丹寺等藏传佛教寺院。另有河坝林清真寺、冲赛康以及景色秀丽优美的罗布林卡、宗角禄康(龙王潭)等。如今又开放了一批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寺庙、温泉和独具草原风光的旅游景点,八廓街的民俗购物也颇有魅力。高原古城拉萨不仅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日新月异的现代化城市建设也令人目不暇接。

西藏自治区首府。地处西藏中部,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中下游北岸。北连那曲地区,西邻日喀则地区,南接山南地区,东与林芝地区接壤。是西藏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中心。全市总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市区面积523平方公里。辖7县1区(林周、曲水、达孜、尼木、当雄、墨竹工卡、堆龙德庆及城关区)。全市人口近37.3万,其中市区人口近13万。该地史籍上曾译作“逻些”、 “逻娑”、 “拉擦”、“拉撒”、“拉撒召”、“喇萨”、“拉沙”等名称,是一座具有1300余年历史的古城。公元7世纪前属苏毗领地,建有儒那堡寨(在拉萨附近)。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灭苏毗统一西藏高原后,从雅隆迁都逻裟(今拉萨)建立吐蕃王朝。初“以毡帐而居,无有城廓屋舍”,后为供奉文成公主和尼泊尔赤尊公主带来的佛像,在拉萨中心卧塘上修建了大昭寺和小昭寺。相传,当时这里曾是一片沼泽地,后动用了大批山羊驮土填平。山羊藏语名“惹”,土为“萨”,寺庙建成之初命名为“惹萨”。随着前来朝佛的人不断增多, 寺庙周围建了许多房屋,逐渐形成了城市雏形,“惹萨”亦成了城池名。同时松赞干布又在红山扩建宫室(即今布达拉宫)。随着藏传佛教的兴盛,人们把此城视作“圣地”,遂把“惹萨”转译成“拉萨”。1951年和平解放。1959年7月原拉萨地区的28个宗(厍)合并成为东、西、南、北四个城市区,并于1961年4月23日改为城关区,隶属拉萨市管辖至今。有藏、汉、回等31个民族,藏族占总人口的87%。该市地处海拔3650米的河谷冲积平原,地势由东向西倾斜。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区气候,冬夏季分明,冬春季干燥多大风,夏季最高气温28℃,降水多集中在6、7、8、9月夜间,年降水量为200―510毫米。光照充足,年日照时数3000小时以上,故称“日光城”。年无霜期100―120天。经济以电力、采掘、机械修理、食品加工、纺织、建材、印刷、工艺美术等现代工业为主,此外还有民族手工业和交通运输、旅游业等。交通便利,著名的青藏、川藏、中尼公路交汇于境内,市区公路四通八达。航运方便,开辟有拉萨至成都、西安、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和加德满都等地的航线。文物古迹极为丰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五处,即布达拉宫、大昭寺、噶丹寺、哲蚌寺、色拉寺。各寺内都珍藏有众多佛像、灵塔、绘画、经典等文物。另还有帕邦喀、罗布林卡、丹吉林、策墨林、策觉林、功德林等诸多寺院。名特产品有地毯、卡垫、帐篷、腰刀、木碗、金银首饰等独具特色的民族工艺品。拉萨市现已成为文教卫生、邮政通讯、商贸金融、公交、旅游、娱乐、保健等公共设施完备的现代化城市。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6: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