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拜年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拜年

分类:【传统文化】

互相祝贺节日的一种习俗。亦称走春、探春。相传远古有一种怪兽,头顶独角,口似血盆,人称为“年”。每到腊月三十晚,它便挨家挨户地觅食吃人。人们只好把肉食放在门外,然后把大门紧闭,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上才开门相贺未被年吃掉。于是拜年之风绵延相传。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正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互相庆贺。”明人陆容《菽园记》:“京师元旦后,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清人顾铁卿《清嘉录》载苏州人“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门者设籍,书姓氏,号为‘门簿’。鲜衣炫路,飞轿生风,静巷幽坊,动成哄衣。薄暮至人家者,谓之‘拜夜节’;初十日外,谓之‘拜灯节’;故俗有‘有心拜节,寒食未迟’之谑。琳宫梵宇,亦交加贺年;或粘红纸袋于门以接帖,署曰‘接福’,或曰‘代僮’。”古来也有以投赠贺年片拜年的,亦称“贺年帖”或片子,是名片的变制。名片是古人在拜访时通报姓名用的,西汉时叫“谒”,东汉时叫“刺”,因此亦称“名刺”。到了宋代,上层统治者和士大夫感到互相登门拜年耗费时日,便派人以名帖投贺,称为“飞帖”。到了清康熙年间,贺年片始用红色硬纸制作,将其置于精美盒子之内送给对方,以见庄重,叫做“拜盒”。近年,各工作单位多在初一举行“团拜”,人们欢聚一堂,互相称贺,既省时间又多方兼顾。在难以亲往的条件下,用电话拜年就非常必要了。

初一,为新年端首,人人皆早起,抢放鞭炮,俗称“开门炮仗”,以为吉利。全家食水饺。餐后,晚辈向长辈行礼,称“拜年”或“磕头”。长辈赠晚辈钱币,称压岁钱或磕头钱。然后,家人整衣正冠,从头到脚,打扮一新,到亲族家拜年。拜年必于上午,午后被视为无礼。路遇熟人,言恭喜恭喜,回发财发财。如此互道吉祥。

以前,拜年行投名帖之风,每家门板均糊一红纸袋,上书家主姓名,谓之“门簿”,类似今日的信筒,以收名帖。以名帖拜年,雅称投刺,俗称过门拜,得帖主家,择日行回拜礼。

初二至初四,始到亲族家拜年,尤其新婚夫妇,必到娘家拜年,俗呼拜新年。行前必备礼品四样,曰四色礼,烟酒为必须,另备糕点、糖、粉之类,以取吉音。受拜之家必宴款新人,所谓“拜年酒,家家有”,并赠钱币与拜年者,称“压腰钱”。

过年期间,民间有许多禁忌,说是此时诸神下界,检查人间善恶,言行好坏事关一年吉凶,故人人行为举止要格外注意。如忌乱泼水,以免脏神;不准洒扫,尘垢堆于屋角,以免扫走新年的好运和财气;尤其在初一这天不能动笤帚扫帚之类,因其过生日,若惹得扫帚星进家,难免破财遭殃,诸事不顺;忌初一捣蒜吃蒜,免得遭人算计,过日子紧巴;更忌打破杯盘碗盏等器物,不慎打破,应说“岁(碎)岁(碎)平安”破解;忌恶声谩语;忌动刀剪针线等。

抚顺一带满族人家过年,专备净锅一口,添以净水,置以蒸帘,放黏糕一块,熟鱼一条,盖锅,俗称“压帘子”,不空锅。若用其锅为炊,取出帘子,用后再置原物于锅,以示连年有余,足食丰衣。

初一早上,主妇给小伢换上干净衣服到邻家拜年。邻家主妇赠瓜子、花生、板栗、糖果。初二,男子到亲友家拜年。初三,浠水、罗田、英山、麻城人兴吃“开张饭”(吃年饭时煮米多,剩饭吃完,此日才煮新鲜饭菜)。在城镇,大年初一至初三亲友邻里间相互祝贺新年,人们在路上遇见,拱手为礼,互祝“恭喜发财”、“多福多寿”、“新春大吉”等吉祥语。更多的是登门拜年,晚辈对长辈要行跪拜礼,同辈互拜。主人要对客人奉茶点、水果接待。一般客人诵了祝词、问候安好之后,坐一会即离去;至亲好友则留餐留宿。

在鄂东南大冶县果城一带,拜年还分如下几种形式。

家庭拜年。吃过年饭,主妇就要为第二天的大年初一拜年作准备,为家婆、亲戚、朋友安排打点礼物。特别是有老有小的家庭,要用剥壳的鸡蛋煮红枣三至四个,初一天一亮放了开门鞭炮之后,哪怕父子婆媳关系不和,平时吵得你死我活,也得拜父母,还得亲热地叫爹喊娘,祝贺“老仙康健”;父母必回以吉利话,要吵架也得过了年。接着奉上红枣蛋四个,这叫“四季平安”或“四季发财”,小孩吃三个,叫做“三元早中”,一拜一吃,还给红包。

同村拜年。吃过早饭后,主人带着全家或派长子长孙携儿带女去长辈家拜年,都是空手而去,一抱拳即可,说句吉利话,这叫“来到就是年”。主人抓把花生、苕角、糖果还年,哪怕两家有仇怨,这一拜一贺也就烟消云散了。

集中鼓锣拜年。长老为首,在祖堂带人打鼓锣,老少到堂后,由长老叫礼,先拜祖宗,然后互相抱拳作揖,以示全村团结。

拜家婆年和拜望年。在大冶果城里,有为已故的祖太婆(家族中辈分最高者的外婆)家拜年的习俗。由同村的长老带队,派出一至两桌人的代表,带着香纸炮烛去家婆村的祖堂拜家公。异姓长老派人打锣鼓出来迎接,并办酒饭招待,友好座谈。邻村乡里,则由长老带队,不带任何礼物,不拜祖堂,到异姓长老家中抱拳作揖,互相祝贺,这叫拜望年、“看得起”,平日争山争水的矛盾,也就一笑了之。

走亲访友拜年。家婆年肉两斤,舅爷年肉斤半,老表年肉一斤,其他人家一包荷叶糕或芝麻饼子。过去要下跪叩首,三拜三叩首,如今仍有抱拳作揖的习惯。吃饭前先喝汤,这汤是鸡腿、豆腐圆子、印子粑、鸡蛋、猪肚、瘦肉等做成的。讲礼者只吃一块肉或一个蛋和一个粑或圆子,喝两口汤就放下,这叫“回碗”。有吃有剩,百事顺遂,然后等饭吃,不吃也可以走了,去赶另一家拜年饭。不懂规矩的吃了鸡腿,小气的主人日后会到你家来索赔一只鸡,这叫“无理赔礼”。

果城里禁忌大年初二拜年,路上遇着也只能口头问好,不能作揖恭贺。只有头年有人逝世,才带上香纸炮烛前去烧“新香”。丧家门上贴白纸条为号。

孝感地区拜年讲究大小先后:初一拜舅爷,初二拜叔爷,初三拜祖爷,初四拜老爷。拜年时,大人互相作揖,小孩要给老人叩头。一般的亲朋好友还有送恭贺新年的“拜年帖”的习俗。送帖在初一天亮之前进行。只把帖从亲朋好友的门缝里塞进去即可,不必叫开门把拜帖送到手中。为迎接年客前来拜年,大年三十晚上一般都要把汤煨好、把糖果糕点准备好。拜年的客人到了,一般要先喝一碗汤,还要给晚辈拿糖果等。所谓“恭贺拜年,髁膝向前,不把饼子,就要把钱”。

土家族人正月初一早起要说吉利话,不扫地,不朝外泼水。数日内拜年,有的地方是“初一拜上人,初二拜丈人”;有的地方是“初一不出门,初二拜家神,初三初四拜丈人”。初九后,乡邻互拜迟年。小孩给尊长下跪拜年,可得赏赐糖果饼子或压岁钱。正月十五,蒸“十五粑粑”过“把儿年”。是夜,宅旁、路边、井旁、祖坟前、房内普遍点灯,谓“赶毛九”,为“亡人送灯”。所谓“三十的火,十五的灯”。至此,拜年结束。市镇“过十五”,请人跳狮子舞“闹元宵”。

给牛拜年。鄂西土家人团年后,要把猪肉、好菜和油汤端去给牛吃年饭。抚摸着牛头说:“伙计,一年辛苦了,请你好好吃顿年饭吧!”初一早上,主人还要把牛牵到晒坝,在它的脑壳顶上扎一片红布,向它躬三下身子,表示拜年,接着还要放一长串鞭炮,在一片噼啪声中,把牛牵到山上去放牧。

拜年是春节一大礼仪。家拜之后,要出外拜年。在浙江沿海地方,对外拜年从正月初二开始。清代,杭州风俗,对至亲密友拜年必亲躬,泛泛者则派人拿名片道贺,此名片称为“飞片”。大户人家还特置一门簿,以记客人的往来和飞片。余杭一带,拜年时,要向长辈赠送六个或八个年包,多为酥糖包、芝麻片、寸金糖、白糖、红糖。每包一般为半斤或一斤。家家备有茶叶蛋和六色、十二色糕点,客人到,先敬茶后送元宝(即茶叶蛋)。新女婿上门,必须先到祠堂行礼。你来我往,拜年拜至正月底。临安昌化的湍口村,每逢年初一,各户派一人当代表,到全村每家拜年,并送去青线扎的糕。现在拜年多是通过电话彼此互贺。

在宁波,外甥拜娘舅、女婿拜丈人丈母、侄子拜姑父,谓之“贺岁”。宁海等地有抢先拜岁之俗,认为拜岁赶在前头为礼重。初三、十三不出拜,认为初三为“当头三”,十三为“杨公忌”。余姚陆埠,初一、初二两日,堕民向东家拜岁,称“堕民岁”,东家送以年糕等。其他人到初三才开始出门拜岁。在绍兴,初二外出拜年。拜年必携带礼物,亲戚设酒席款待,隔日再行回拜之礼,先后共五天。在湖州,年初二开始,各亲友间互相拜年。首先到最亲的长辈处拜年,如外甥给娘舅或姑夫拜年,女婿给岳父母拜年,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但年初六以前是高潮。亲戚间拜年,一般都留吃饭,须吃酱煨蛋,叫“拣元宝”。

在嘉兴,正月初二,后半夜接灶,灶台上点一对蜡烛和一炷线香,供一块“灶年糕”,年糕上陈设几只糯米做的元宝,挂一张新的灶神马张(神位)、一块“灶牌”,以示将灶神从天上接回家来。从这一天起至正月半,亲友间开始拜年做客,称“吃年酒”。在湖州,年初三称为“小年朝”,这天安灶,即把年三十接回的灶君马张请入灶君堂。

初一起身都穿新衣,先由家长率全家向祖宗神位“拜年”。苏州俗过年要“拜喜神”,悬挂祖宗遗像,家长率家人依次瞻拜(直至上元晚上才祭完收藏)。然后家人贺年,小辈向长辈磕头,已婚的两人同拜,平辈作揖称贺。长辈对小辈儿童发给压岁钱。如兄弟分居,弟必须先去兄家拜年,兄长招待吃元宵,叫“发利市”;弟辞行后,兄立刻去回拜。自家人拜过年后,再出门贺年,有宗祠的,须去祠堂拜祖。初一去给近房拜年后才去亲友家。仪征一带拜年另有讲究,先到姓赵的人家发兆,或姓柴的人家去发财,或姓何的人家求得一年和和气气,讨个吉利口彩。南京初二出门拜年,第一家须取吉利姓氏,如高、万、傅、桂、荣、华,一般不去姓吴、姓王的,至于桑、贾等姓更要回避。关系疏远的,去登门投个帖子,亦有遣人专送名帖的,叫“飞帖”。徐州名“投刺”,以大红硬卡印成,多为有一定地位者及有生意关系者使用。后来除近邻飞帖外,多采取邮递贺年片了。丹徒西石城年初一不出门,初二开始拜年,常州初一不去亲戚家拜年,那叫“叫化子拜年”。至亲小孩拜年除给压岁钱外另给长糕一条,表示长命百岁。满16岁的不再给压岁钱。旧时压岁钱是用红头绳穿了100个大铜钱给挂在胸前是压邪的,后来改用红纸包银元或角子,又改为钞票。有的人家在除夕夜里放在儿女的枕头底下压岁。有些地方的农村,初一早晨妇女不能去人家贺年,认为新年进门来的妇女不吉利。泰县从初二开始,小孩要去给外公、外婆、舅舅拜年。拜年时,遇老人则口颂“福寿绵长”,对平辈则互道“恭喜发财”。徐州俗:拜年期间,儿童们多穿缝了大挎包(衣兜)的新衣。因为小孩子拜年时,不但可以得到压岁钱,还可以得到许多特色小食品。传统拜年只限男童,女童不得参加,1949年以后,这一习俗逐渐改变,男、女童均可参加拜年。

大年初一起床后,第一个有意义的风俗活动,就是拜新年。

马社火拜年 (贺树兴 摄)

家里的主人公早在除夕零时以前,就将作为一家之主的灶神爷请回家,安放在灶房的正中位置上,然后“晨昏三叩首,早晚一炉香”。接罢灶神后,紧接着就是敬祖先。祖宗的牌位是按宗族谱的序列,自古到今、自上到下先后排列。

拜年活动开始,先由主持家事的人(家长)焚香、吊表,祭奠先祖,向祖宗牌位行大礼(跪拜礼),烧5炷香,磕5个头,代表全家向祖宗拜年。

然后,按辈分大小,晚辈向长辈,年幼的向年长的,依次在祖宗牌位前拜年。口喊:“爷爷,孙儿某某向您拜年!”口喊拜年时,按传统的习惯磕一个头,现在也有行鞠躬礼的。依此类推,按先后次序拜年。有些家庭,家大人多,平辈之间的拜年礼,只要对方说一声“算了”,也就免了。

家里的拜年活动结束了,然后走出门来,先向左邻右舍和本家族人拜年,再向村子里的其他好友拜年。人们见面时,都彼此问候“新年好”,或者说:“向您拜年,祝您健康! ”(晚辈向长辈)

新春佳节,天气和暖,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拜年的人群,来来往往,川流不息。呈现出“年年有余庆,处处气象新”的节日气氛。

从正月初二起,向亲戚、朋友拜年。先向丈人家、舅家拜年,然后向姑家、姨家拜年。再按亲疏关系,一一拜年。这种拜年活动,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朋友之间的拜年活动,一直延续到正月底。

拜年的礼品有厚有薄。关中地区一般送礼馍(花馍、油塔、包子),外加点心;陕北送黄米糕、油炸果、酒、肉等;陕南送米粉、酒、肉、糕点等。新亲(初过门媳妇)礼品,厚于一般礼品。新女婿向丈人家拜年,头一年至少要行“四色礼”(酒、肉、花馍、香烟或其他共4件),多至八样礼、十二件礼不等。娘家的回礼(收礼后回送一些东西,表示不空回)也有讲究:女儿出嫁后,头一年没有生小孩前,回送蛋蛋馍(像鸡蛋大小的白面馍)8~16个。生过小孩的回送枣花(用面条盘旋而蒸制的花馍),一个大枣花,几个小枣花(一般按亲生子女多少而定)。

至于朋友之间的拜年礼,一般只送南点心(精制点心)一封。有身份的人把自己的名片挂在点心封上,这样一来一往,互相拜年,实际上是一种社交活动。

新婚后的第一个春节期间,新婚夫妇要去男方和女方的主要亲戚家,如舅、姑、姨家或当家本户如伯、叔家拜年,亲戚以丰盛的酒饭招待,新婚夫妻给长辈拜年,长辈们要给他们喜钱,称“磕头钱”,男方的亲戚给媳妇喜钱,女方的亲戚给女婿喜钱,以增进亲友间的感情。代县出嫁女第一个春节回娘家要带一食盒,夫妻同往。盒内装35个馍,称之为“五碟馍”(每碟7个),其中5个要彩绘成龙凤呈祥、石榴结籽、金鱼戏莲等图画。另有两刀擀好的豆面(约3斤)及35个光桃饼,娘家要回赠女婿一身衣服或布料并两双鞋袜,称为“成双配对”。把这些东西放在食盒内,叫“压盒”。紧挨代县的繁峙县东山一带,新婚女第一个春节回娘家,俗事异多同少:要带21个面塑花馍,捏成莲花瓣,或各种花卉,顶端皆嵌一红枣,十分讲究。此礼,贫富必备。同时带饺子,数不少于50个。另带2升黄豆,“带豆豆,利舅舅”,为娘家的兄和弟吉利。如是者三年。三年后,娘家要回赠女儿女婿两只大绵羊。有的地方在正月初九日,新媳妇要约集亲友到夫家回宴,叫“圆九”。柳林一带,在婚后新娘过第一个生日时,婆家要隆重地庆贺一番。至此,新婚礼仪即告完成,转入亲戚邻里的正常往来。

近年来,在省城太原等城市中,也有按西方习俗举行结婚周年仪式的。一周年称“纸婚”,五周年称“木婚”,十周年称“锡婚”,十二周年称“皮婚”,十五周年称“晶婚”,二十周年称“磁婚”,二十五周年称“银婚”,三十周年称“象牙婚”,四十周年称“羊毛婚”,五十周年称“金婚”,六十周年称“钻石婚”。其中,以“银婚纪念”和“金婚纪念”较普及流行,尤其在知识界盛行,其好友、学生赠送花篮、字画等表示祝贺与敬意,有的也在饭店酒楼设宴,欢聚庆贺。

吃完接神饺子,家中晚辈给长辈磕头拜年,俗谓 “有老有小”。爷爷奶奶父亲母亲,要给孩子压岁钱,数量多少都量力而行,平辈间要致意问好,互祝新春大吉大利。

除夕这一夜要守岁,一夜不睡意为新的一年能精神饱满,健壮无病。初一早晨吃完早饭,便开始走街串户与村中本家、亲友互相拜年问好,见面问春节好,说过年吉利话,村村镇镇都喜气洋洋,鞭炮声声,不绝于耳。

正月初五,俗谓“破五”,这一天要包饺子,俗谓“捏破”。吃完初五饺子,到初六日,姑娘回娘家拜年,小两口成双成对,喜笑颜开。新婚夫妇回娘家拜年,岳父母要给压岁钱,要大鱼大肉好好招待。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5:3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