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拴娃娃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拴娃娃分类:【地域文化】 山东梆子传统剧目。杨汉卿等整理,济宁市山东梆子剧团演出。1956年参加山东省第二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同时演出的有菏泽专区代表团武斌、徐原整理本,获剧本三等奖,1960年收入《中国地方戏曲集成?山东省卷》。写结婚五年没生孩子的于二姐和半百无子的老人刘庆图,都偷着到娘娘庙里拴娃娃,两人碰巧同拴了一个娃娃,引起了一场可笑的争执。虽经画匠王刚多方调解,仍不欢而散。五音戏、哈哈腔、两夹弦亦有此剧目。 娲皇宫庙会过后,前来求子的媳妇,就在娲皇奶奶像前烧香上供,磕头许愿,然后站起身,拿出自己带来的绑儿索儿(是红线绳做的,下边坠几个铜钱,再下边是线穗儿),把索儿套在还愿送来的一个布娃娃或泥娃娃脖子上。然后把布娃娃或泥娃娃放在裤腰里,扭头就往外走,边走边轻声地叫着预先起好的名字:“狗儿(花花),跟娘走吧,回咱家去。”走几步叫一声,一直走回家,放进被窝里,晚上和丈夫同床睡觉,据说就能怀孕生子。第二年如真的生儿育女了,要还给娲皇宫一个泥娃娃或布娃娃。 女娲像前还愿送来的塑料娃娃(杜学德摄) 拴娃娃,又称“拴喜”、“拴孩”、“抱孩子”、“叩儿”等,解放前山东各地都十分流行,如今在一些地方仍然不乏信奉者。拴娃娃一般都去碧霞宫、白衣庵、子孙堂、张仙庙、奶奶庙之类的地方,也有去土地庙的。拴娃娃最兴盛的地方是泰山,泰山上的碧霞元君是人们普遍信奉的送生娘娘,每年去祈子、还愿的人络绎不绝。这里的祈子仪式通常由庙中的道士主持。祈子者在神案上先取一个泥娃娃,而后交给道士,道士祈祷一番后,就用红线系着铜钱拴在娃娃的脖子上。此后,再拿着娃娃用铜钱去敲神前的铜磬,为孩子起个名字。祈子者将娃娃带回家后,要藏在卧室的某个地方,据说这样不久就能怀孕。 但更多的人是在当地的庙中拴娃娃。定陶县的拴娃娃是在农历的三月三日或三月十六日,由不育妇女手拿一系有铜钱的红绳到送子奶奶庙中,拜倒在送子奶奶面前,口里念念有词:“梳头洗脸到庙堂,双膝跪在地当央,烧香磕头祈神灵,赐给俺家一儿郎。”然后给婴儿起一乳名,将手中拿的红绳拴在送子奶奶身边众多泥娃娃中的一个,转身就回,边走边念:“儿啊儿啊跟娘走,咱家可比这里强,堂屋住的你奶奶,西屋便是咱的房;等到我儿出世后,奶奶照看娘喂养;舅舅给你买玩艺,爹娘给你买衣裳。”进家门后,就将红绳系在桌子腿上,俗称之为“久居立业”。相邻的菏泽市则在拴了娃娃后,还要抠点泥娃娃身上的干土,用布裹上揣在怀里,回家时也要念叨:“儿啊儿啊跟娘走,饿了给你买碗饭,渴了给你买碗粥,别向别处去,跟娘回家走。”到家后,要将泥娃娃土和水吞服掉。临清一带拴娃娃,城区多是在正月十六日,农村则多在四月八日。当天,祈子者到奶奶庙中跪乞,而后用红线拴住一个相中的娃娃的脖子,嘴里念道:“有福的小子跟娘来,没福的小子坐庙台。姑家姥家都不去,跟着亲娘回家来。”祷念完后,用红包袱将泥娃娃包好,抱回家中放在炕头上的窗窝里,还要一天三次供饭,像对待活孩子一样。在胶县,多是在正月十五拴娃娃,但不同的是并不由祈子者自己带回家,而是第二天由庙里的和尚将其送回家中,安放在床头墙上的洞里。也要一天三顿供应水饭。滕州的不育妇女则是到尼姑庵中施舍一定的钱财,并与尼姑结为干亲,由尼姑用红带拴一泥娃娃,或者拴一块石头,并起个名字,然后教祈子者将其揣在怀中,一路喊着刚起的名字回家。 聊城的送生娘娘很有特色,她陪坐在泰山行宫碧霞元君一旁,旁边还有木刻楹联,上写着:“我本一片婆心送这个孩儿给你,尔必百般善事要留些阴骘与他。”属下还有一个送生哥哥,他肩背一个布褡子,里面装满了泥娃娃,他是听娘娘的命令、负责送孩子的。神像的供桌上,有很多带着红兜兜、光屁股的泥娃娃,全是男娃娃,留着小鸡鸡。那些祈子者常常在婆婆等人的陪同下,到庙里交上喜钱,烧香磕头,祷祝一番,就可以从众多的泥娃娃中挑选一个,拿出红头绳往它的脖子上一拴,而后将它的小鸡鸡掐下来,带回家用水咽下去,就算是把娃娃拴来了。庙里的尼姑可再做一个小鸡鸡给娃娃安上,如此,常掐常安,永远也掐不完。 山东一带,所拴的娃娃多是泥制的,但也有例外,比如上文提到的滕州有时候就拴石头,而在胶东一些地方,还有纸扎的娃娃。 拴了娃娃后,若恰巧生了孩子,就得去庙中烧香还愿;而在胶县一带,不光要去庙里还愿,还必须将泥娃娃砌到墙里,以保证它不能有一点损坏,要不然,生下的孩子也会夭折的。 是民间最典型、最普遍的求子方式。盛行于清代中叶以后。旧时,位于海河三岔河口处的天后宫大殿天后圣母右侧供有“子孙娘娘”,传说她是专司每对夫妻有无子嗣之事。凡婚后艰于子嗣的妇女,只要虔心求她,准会应验,所以香火很盛。为了便于妇女求子,更为了增加香火收入,道士们又塑造了百子娘娘、千子娘娘、引母娘娘等主司生育的多位娘娘神像,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求子愿望而塑造出的神灵。前来求子的一般是婚后一两年仍未有身孕的妇女。也有婆婆为儿媳妇求的,也有母亲为女儿求的。她们供上点心、水果等供品,烧上三炷香,留下香火钱,再许下自己的愿,然后就从娘娘神像前偷偷抱走一个泥娃娃带回家中。如果是为自己求子,则一边将小泥娃娃揣进怀里,仿佛真的有了儿子,一边默默念叨着“跟妈妈回家吧”。回家后,不能把小泥娃娃露在外面,而要放在炕褥里角边藏好,不能压着、踩着、磕着、碰着。一旦真的怀孕生下孩子,才能把小泥娃娃拿出来,送到“洗娃娃铺”将小泥娃娃“洗大”,即给它加些新泥,重塑一个一尺左右大的娃娃像。与此同时,还要塑99个与小泥娃娃同样的泥像送回天后宫“还愿”。这是道士进财的机会,他们会察言观色,估摸着还愿人家的家道,尽量多索取一些香资和喜钱。 当洗大的泥娃娃被家长带回家后,做母亲的要将其供在炕琴(一种摆在炕上的家具)上,侍奉如同亲子,一日三餐都要供上食物、碗筷,并要根据季节的变化为其添置新衣服。自己亲生的真孩子排行第二,长兄的地位留给泥娃娃,民间俗称“娃娃大哥”或“娃娃哥”。每年,做家长的都要花钱到“洗娃娃铺”去重新塑造一个新的泥像。随着其真弟妹的成长,娃娃大哥的泥像也由幼年变为青年,由青年又变为老年,不断变化形象,穿上长袍马褂,坐太师椅,有了花白胡须等。若其真弟妹有了子女,它也就成了“娃娃大爷”(音ye大伯)、“娃娃大舅”。等有了第三代,泥娃娃便成了“娃娃爷爷”、“娃娃舅爷”。无论男女老少,都要像侍奉真人一样对待娃娃大哥,并对其格外尊重。若拴娃娃的老太太不在了,则由她的子孙继续供奉着娃娃爷爷,因为所有家里的孩子都是它带来的。 娃娃大哥 由于“拴娃娃”习俗的产生,市面上“洗娃娃铺”的泥塑行业应运而生,且生意十分火暴。如今,在天后宫求子的观念仍然在一部分市民中存留,因而仍有祈子的善男信女前往天后宫烧香、许愿、拴娃娃。但由于生育后,不再将小泥娃娃重新塑大供奉家中,所以洗娃娃的行业也就消失了。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