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价键理论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价键理论jiajian lilun一种关于分子中共价键的基本理论,也称为VB法。它是1927年W.海特勒和F.伦敦在处理氢分子问题所得结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处理分子结构问题时与分子轨道法不同,假定成键原子在未化合之前含有未成对电子,这些未成对电子如果自旋是反平行的,则可以两两偶合构成共用“电子对”,形成一个共价键,所以也称做电子配对法。价键理论要点如下: ❶假定原子A和原子B各有1个未成对电子,而且自旋相反,则可偶合成单键。若A和B各有2个或3个未成对电子,它们所处的原子轨道彼此对称性相匹配,则能两两偶合构成双键或叁键。如H—H氢分子、H—Cl氯化氢是以单键结合的,N≡N氮分子是以叁键结合的。 价键理论又称“电子配对理论”或简称“VB法(Valence Bond Theory)”。化学键的基本理论之一。是海特勒(W.Heitler,1904—)和伦敦(F.London,1900—1954)于1927年用量子力学处理氢分子所得结果的推广和发展。认为两原子中各有一个未成对的电子且自旋相反。则可以相互配对成共价键。如各有2个或3个未成对电子,则可两两配对形成共价双键或三键。共价键有饱和性和方向性。该理论已有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