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人唯贤renren weixian任人为亲的对称。贤:有德才的人。任人为贤,指任用人只选拔德才兼备的人,唯才是用,不避亲疏。语本《尚书·咸有一德》:“任官惟贤才,左右惟其人。”任何有作为的阶级和政府都取任人唯贤的用人制度。在阶级社会中,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德才标准。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要求各级干部和各类专业人员都成为既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又有专业知识的人才。无产阶级是彻底革命的阶级,为的是人民的根本利益,任人为贤是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选拔人才或用人的一项基本原则。 任人唯贤对干部的道德要求之一,也是干部在用人方面的重要原则。语出《尚书·咸有一德》:“任官惟贤才,左右惟其人。”与“任人唯亲”相对立,指在用人上不避亲疏,爱惜人才,唯才是举。任人唯贤作为对干部道德的一个重要要求,继承了历史上关于任人唯贤的合理思想,但又与其有本质的区别。历史上实行任人唯贤是为剥削阶级服务、对帝王负责;干部实行任人唯贤的原则则是对党和国家负责,为人民服务。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曾说:“在使用干部的问题上,我们民族历史中从来就有两个对立的路线:一个是‘任人唯贤’的路线,一个是‘任人唯亲’的路线。前者是正派的路线,后者是不正派的路线。”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历史时期,干部都应具有任人唯贤的道德品质,坚持任人唯贤的用人路线。而要保证这条路线的实行,不仅要切实地提高干部的道德品质,还要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立起科学的培养、选拔、使用和考核人才的制度。 任人唯贤早年毛泽东曾总结了中国历史上的用人经验,概括地指出: “在这个使用干部的问题上,我们民族历史中从来就有两个对立的路线: 一个是 ‘任人唯贤’ 的路线,一个是 ‘任人唯亲’ 的路线。” 同时,他还进一步阐述了 “贤” 的六条表现,即“能否坚决地执行党的路线,服从党的纪律,和群众有密切的联系,有独立的工作能力,积极肯干,不谋私利。” (《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493页)“治国之道,务在举贤。” 毛泽东明确指出我们共产党的用人路线,就是任人唯贤的路线。这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所决定的,也是和立党为公的用人目的相一致的。 邓小平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进一步阐述了选贤任能的重要性,他说:“选人要选好,要选贤任能。选贤任能这个话就有德才资的问题。贤就是德,能无非是专业化、知识化,有实际经验,身体能够顶得住。”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400页)这里,邓小平重点强调了 “德”、“才”、“资” 三个方面: (1) 人才要有 “德”。这里的德就是指人才的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思想作风。正如邓小平指出那样,“选干部,标准有好多条,主要有两条,一条是讲党性,不搞派性。”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92页)他还说,领导班子 “要选马克思主义者”。“我们自己培养起来的、政治上好的、有马列主义修养的人还是有的。”(《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15页)上述说明,邓小平新时期用人思想,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虽然各个时期有所不同,但党性是始终如一的。 (2) 人才要具备的 “才”。这就主要是指掌握有关专业知识、具有专业能力和实践经验。一是知识,邓小平认为知识是人才 “才能” 的基本要素之一,他多次指出,人才要 “知识化”,科技人才要有科技 “专业知识”,军事人才要有 “军事知识”。二是能力,包括两个方面,即一般能力 (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等) 和某种特殊能力。邓小平要求领导干部要 “敢于想问题”、“勇于探索”、“发挥个人的创造精神”; “有胜任工作的业务能力”,(《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22页)包括智能和技能两个方面。三是实践经验,这主要是指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正像邓小平所指 “有魄力,有实际经验,能够办事的人。”(《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75页) (3) 选贤任能除强调人才的 “德” 与“才” 之外,还有不可缺少的一环就是“资”。邓小平所说的 “德才资” 中的“资”,决不能讲论资排辈,他说的 “资”,一是讲贤能的资序,即人才的使用、排列顺序取决于贤能优劣程度。另外就是梯队依次接力的思想,实质上就是各个 “梯队” 顺延接力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任人唯贤的关键是在 “任” 上。任人唯贤中,贤是人才的客观标准,任是领导主观上对人才采取的措施和态度。只有解决了人才的选任问题,把 “任” 与 “贤”结合起来,才能保证为党的事业提供千千万万优秀人才。任人唯贤是各级组织、人事部门选拔人才的总方针。我们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应根据任人唯贤的总方针,保证忠于马克思主义的大批人才的不断涌现。各级人事部门怎样做到任人唯贤呢? 一是要有求才之心。邓小平说: “要创造一种环境,使拔尖人才能够脱颖而出。改革就是要创造这种环境。”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第3—4页)他还指出: “重要的是选拔人才。要使好的比较年轻的干部早点上来,好接班。这件事要放在我们经常的日程中间。”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412页)这表明,邓小平求才之心,多么迫切。 二是要有 “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的胆略和气魄。在中国历史上,举贤荐能、弃仇容人的事例不胜枚举。我们反对的是 “唯亲”,而不是避亲,那是因为亲中也有贤才。而避仇容易引起人们的愤慨,往往被斥责为心胸狭窄,甚至是打击报复; 避亲却能赢得别人的赞赏,获得为官清廉的美名。实际上 “恐亲” 和 “唯亲” 是一种病的两种症状,他们都是从个人利益出发。这与邓小平任人唯贤思想是格格不入的。 三是要有 “举贤过己” 的胸怀。也就是说作为领导者要欢迎下属和后来者超越自己,甘愿当人梯,愿作铺路石。邓小平曾指出: “我们国家现在一些杰出的数学家,也是在他们年轻的时候,被老一辈数学家发现和帮助他们成长起来的。尽管有些新人在科学成就上超过了老师,他们老师的功绩还是不可磨灭的。”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96页)实际上,领导的才能不一定都高于他们下属,先辈不一定都胜过晚辈; 常常属下的才能超过他的上司。长江后浪推前浪,后来居上是常理。因此,能否做到选贤任能,领导者个体素质、博大的胸怀至关重要。 总而言之,选贤任能极大地丰富了人才的能级原理。因为选贤任能要求把人才放在相应的岗位上和职位上去量才录用,有什么 “能” 就给予什么等级的职、责、权,不同的能有不同的级。这种按能授职的原则,打破了人才使用上的主观主义和绝对平均主义。另外,选贤任能可以充分利用人才的智能素质,给人才提供一个与其智能、素质能相适应的活动舞台,最大限度地让他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聪明才智。同时,选贤任能还可以提高人才的社会效益。人才使用应当有一个公正感。只有人才个体能亲身感到自己的贤能与职责是相应的,使人才主体感到自己的选任与同类型的人相比较是公平合理的。这样才能调动各级各类人才为事业献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