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摩诃婆罗多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摩诃婆罗多

分类:【文化精萃】

印度古代梵语叙事诗,意译为“伟大的婆罗多王后裔”。共有18篇,附录一篇,包括107,000颂(每颂两联)。其主要内容是叙述婆罗多族的两个后裔居楼族和般度族间大战的故事。它起源于人民的口头创作,代代相传,逐渐增添了许多新的情节,大约形成于公元前5至4世纪,至公元14世纪后才编成定本。史诗所描写的战争虽发生在两族之间,但几乎北印度所有的部落都被卷入了这场大战。大战一共进行了18天,无数英雄横尸疆场。最后,居楼军全部覆灭,只剩下3个人。但取得胜利的般度族也只剩下了7个人。史诗描绘了一幅极其生动的古代战争的图画和当时的社会情景。由于它含有丰富的民间传说、寓言、神话、童话,所以许多印度文学作品多从中取材,并常被用为识字教材。

意为“伟大的婆罗多王后裔”,印度古代两部著名史诗之一,是世界上最古最长的史诗,有近10万颂(一颂相当汉语4行诗),分为18篇。全诗用梵语写成。成书经历过从公元前几个世纪到公元后三四世纪的数百年时间。作者署毗耶娑,但不可信,肯定有许多民间艺人参加了整理、加工、增补和统一的工作。在印度当代文献中,《摩诃婆罗多》被说成历史传说,与往世书同类。这部史诗还被规定为印度教的经典之一。史诗包括了印度古代社会各方面的内容,故有百科全书之称。核心故事讲,婆罗多王族的后代中有持国和般度两兄弟。持国有100个儿子,称俱卢族;般度有5个儿子,叫般度族。由于争夺王位,双方联合了许多盟国,打了18天的大战。结果,俱卢族全军覆没,般度族虽获胜,但也所剩无几。战后般度5子中的老大坚战即王位。后来王位传给后代,5兄弟到喜马拉雅山修行,4位弟弟先后死去,坚战升入天堂。大史诗中除了与核心故事有关系的内容外,还有很多插话故事,以及宗教、哲学、政治、法律、伦理道德等说教。有的插话故事本身就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而且可以单独成篇。《莎维德丽传》、《那罗传》(又译《那罗和达摩衍蒂》)、《沙恭达罗传》等便是这样的典范。在非文学性的内容中,也有许多小故事,小插话,带有文学色彩。此外,还有所谓5宝,即《薄伽梵歌》(《神之歌》)、《续薄伽梵歌》(《续神歌》)、《毗湿奴千名录》、《毗湿摩颂》和《象王的解说》,这些都带有宗教色彩,或本身就是宗教内容。史诗几乎包括了各个哲学派别的主张,很难说有一个系统的哲学体系,但有一个主导思想,即强调“法”的思想。“法”是一个国家社会甚至整个世界的秩序,同时也是一个人应当遵守的法则。般度族的胜利被认为是“法”的胜利。史诗中有名有姓的人物数以千计,重要人物有数百人,主要人物有几十人,最核心的人物有般度5子中的老大坚战和老三阿周那,般度族的军师和阿周那的驭者黑天,持国的长子难敌,两族共同的伯祖父毗湿摩,难敌的支持者迦尔纳等。这部史诗问世以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加工、改写、再创作和从中取材创作的作品数不胜数。这部史诗已全部或部分译成英、德、法、俄等语言,在我国尚无全译本,只有从英语和俄语转译过来的缩写本,一个诗体提要,十几个插话故事。

印度著名的梵文叙事史诗。印度两大史诗之一,也是世界文学中最长的史诗。有十万颂(每颂两行) ,共18篇,附录一篇。描写班度和俱卢两族争夺王位的斗争,反映印度奴隶社会的生活,并涉及当时的哲学、宗教问题。长诗包含丰富的民间传说、寓言、神话、童话,被认为是反映印度上古时代的百科全书。史诗流传已久,成书在公元纪元以后,作者传说为毗耶娑 (广博仙人) 。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7:5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