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支谶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支谶分类:【传统文化】 东汉末佛经翻译家。支娄迦谶之简称。后汉桓帝末年(167)从月支至洛阳,从事译经。支谶所译佛经无记载,难于确定。据晋代道安著述经录所见写本,年代可考者,仅三种:《般若道行经》10卷,《般若三昧经》2卷,《首楞严经》2卷(现已缺佚)。此外,从译文体裁上比较,道安认为支谶所译者尚有九种。支谶译籍中较重要者为《般若道行经》与《般若三味经》。所译佛经几乎全属大乘般若学理论佛教,开大乘经典在中国传布之端。 支娄迦谶的简称。东汉末僧人、佛经翻译家。本月氏国(居今新疆伊犁河上游一带)沙门。,桓帝末(167)来洛阳,从事译经。于灵帝光和、中平年间(178―189),先后译出《般若道行吕经》、《首楞严经》、《船舟三味经》、《无量清净平等觉经》、《阿?世王经》、《杂譬喻经》等共23部67卷。晋友敏度《合首楞严经记》称他“凡所出经,类多深玄贵尚实中,不存文饰”。所译《般若道行品经》最早将大乘佛教船若学介绍于中国,为后世玄学思想的先导。而《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即《无量寿经》的异译,实为净土经典翻译的先驱。与其弟子支亮、再传弟子支谦被人同称为“三支”,三国时人称:“天下博知,不出三支”。其事见南朝梁僧钓《佣出三藏记集?述列传》。 支娄迦谶的简称。外籍汉地佛教僧人。原月氏人,汉桓帝末年(167)来洛阳,从事译经,是大乘佛典汉译的创始人之一。译经数量说法不一,现存9种,著名者有《般若道行经》、《般舟三昧经》。从此始有大乘般若学之在中国流行,并与中国道家的“无名为天地始”的理论相配合,形成了其后魏晋南北朝佛教的“六家七宗”之说,加速了佛教中国化的过程。其佛经译文为保全原意,多用音译。支敏度谓:凡所出经,类多深玄,贵尚实中,不存文饰。弟子有支亮,再传支谦,世称“三支”。伴随其译经事业而来华的月氏侨民,发扬其学说传统,对佛学般若学之传布,起了重要作用。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