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教育制度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教育制度分类:【传统文化】 中国是世界上形成教育制度最早的国家之一,其发展的连续性和完善性也是世界上少有的。 相传中国在五帝时代(约公元前26世纪初~约前21世纪初)已有学校教育的萌芽,并且形成教育制度的雏形。据《周礼?春官?大司乐》和《礼记?文王世子》记载,五帝之学,名曰“成均”。虞舜时期已有大学、小学之分。《礼记?王制》称:“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注云:“上庠,大学,在西郊; 下庠,小学,在国中王宫之东。”) 根据《尚书?舜典》的记载,似乎当时已有了专门的学官,分管教育事业:一为“司徒”,由契负责,主持“五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二为“秩宗”,由伯夷负责,主持“三礼”,即祀天神(日、月、风、雷之类)、享人鬼(祖先之类)、祭地碉(山、川、草、木之类);三为“典乐”,由夔负责,专掌乐教。这些记载多含有后人理想化或臆造的成分,不能完全作为信史。不过,在原始氏族社会末期已有养老和祭祀天地鬼神的隆重仪式,并且已有比较固定的场所和专人负责,则是可信的。这些仪式正是当时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手段,其固定场所就是当时的学校,分管此项仪式的人员则是当时的教育官员。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的学校在古籍中有明确的记载。《礼记?王制》称:“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注云:东序,大学,在国中王宫之东;西序,小学,在东郊。) 《礼记?明堂位》又载:“序,夏后氏之学也。”(陈注:“序者,射也,射以观德,有先后之次焉。”)夏朝统治者为了对外征讨和对内镇压,特别注重习射,培养武士。习射必兼习礼,要求射者与观者遵守长幼先后之序,故名其学曰序。习射、观礼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基本途径。 商朝奴隶制度进一步发展,生产力日益提高,文化更加丰富,科学已相当发达,教育也有了明显的进步。商朝的学校不仅有古籍记载,而且有丰富的考古发现。《礼记?王制》载:“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注云:右学,大学,在西郊;左学,小学,在国中王宫之东。又注曰:学者,觉也,觉民者,所以反其质,故曰学。) 殷人重祭祀,崇礼乐,特设“瞽宗”。《礼记?明堂位》载:“瞽宗,殷学也。”“瞽宗”由乐师瞽?主持,用作祭祀的场所,同时进行乐教。可见,商朝的学校除养老、习射之外,还有学习一般文化知识、专门进行礼乐品德教育的职能,教育内容更充实,制度也更完备了。 西周是中国奴隶制高度发展时期,经济上实行奴隶主贵族的土地国有制;政治上实行以宗法制为基础的氏族分封制,严君臣、尊卑、贵贱之分,明父子、长幼、上下、亲疏之别;思想意识上由重鬼神逐渐变为重人事,这就使教育倍受重视,并实行高度垄断,形成“学在官府”、“官守学业”的局面,政教一体,官师合一,以“明人伦”为教育宗旨,以培养治术人材为教育目的,以“诗书礼乐”为主要内容的教育体系,《礼记?王制》称之为:“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西周的学校集前代之大成,构成比较完备的学制系统。据《古今图书集成》称:“周承四代之制,立四学于京师,辟雍居中(即成均),东胶在左(即东序),瞽宗在右(即右学),虞序在国之西郊。其在侯国之都者曰钋宫,自乡遂而下,则庠序并设。”汇总古籍记述,参照考古发现的西周文物,大致可勾勒出西周教育制度的一个概貌: 点是太学。自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创太学置博士弟子50名,昭帝时太学生增至百人,宣帝时增至200人,元帝时增至千人,成帝时增至3 000人。据《三辅黄图》载:“汉太学在长安西北七里,有市有狱”。平帝时,王莽辅政,元始四年(公元4年)大建校舍,可容学生万人。东汉光武建武五年(29)重建太学于洛阳,校内设内外讲堂,长10丈、宽3丈,“诸生横巷,为海内所集”。顺帝时修缮太学,造240房,1 850室。质帝时梁太后专政,抬高儒学,太学生增至3万余人。汉代太学规模之宏大,为世界所罕见。太学生的入学资格和年龄,据《史记》、《汉书》记载: 一由太常于京师直接挑选,凡年在十八岁以上,仪状端正,均有入学资格;二由郡国县道邑于所辖地区选送,凡有“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者”,均可入选。入学后一年一考,及格者授官,不及格者仍留校,再考及格仍授官。太学的教师称“博士”,取其博学多能之意。要求不仅熟悉经史百家,且能“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多为一世经师硕儒。教学多采用会集诸生作大型讲演,称为“都授”;或遣高徒代讲,称为“都讲生”;有时聘社会名儒或朝内通经官员兼职授经。教学内容,初为《易》、《书》、《诗》、《礼》、《春秋》五经,后又把《诗》分为鲁、齐、韩三家,成七家,至西汉末,又将《易》分四家、《书》分三家、《诗》分三家、《礼》分二家、《春秋》分二家,总为十四家,即设十四博士。汉代太学的基本规制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汉代中央官学除太学外,在东汉时还建有两种特殊性质的学校,一为“鸿都门学”,二为“四姓小侯学”。鸿都门学创建于灵帝光和元年(178)。因灵帝爱好艺术,酷嗜书、画、辞赋,曾招致善尺牍及工书鸟篆者数十人,待制鸿都门下,专立此学,开创了官办专门艺术学校的先例。四姓小侯学创建于明帝永平九年(66)专为外戚樊氏、郭氏、阴氏、马氏的诸子弟设立的宫邸学。这种贵族学校,所聘教授竟有超过太学者,因此名声日彰,引起外人羡慕,而有匈奴遣子弟来汉留学之举。汉代的地方官学并未普及,较闻名的有武帝时蜀郡文翁设学兴教,教化大盛,受到朝廷嘉奖,并令郡国仿效。汉代虽重官学,但官学数量有限,并非多数人可入,太学远在京师,地方官学又未普及,拜私人为师者甚众。因此汉代私学极为发达。汉代私学按其程度可分为两级:一为小学程度的书馆、学馆或书舍,先读字书,后读《论语》、《孝经》,进行初步的识字和伦常教育;二为专经阶段的经馆、精舍、精庐,专习一经或数经,许多名师硕儒开门授徒,及门弟子多至千数百人,著录弟子多达万六千余人。其影响超过太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变乱无常、政权更迭频繁的时期。官学时兴时废,数量大减,规模日缩,从总体上看,教育是衰落的。表明社会动荡不宁不利于文化教育的发展。然而正因为统一被打破、固有的传统教育发生动摇,为教育上的新措施的诞生提供了契机。西晋为适应门阀世族专权的需要,于太学之外,特设国子学。北魏普遍设置州郡学,并形成比较完善的地方官学制度。儒学独尊的局面有所松动,儒、释、道争宠的势头形成,促使了专门学校的创立和分科教学制度的产生。三国魏明帝(227~239在位)首置律博士,后秦姚兴、梁武帝均置律学,晋武帝又置书博士,为古代专门学校制度之始。南朝宋文帝元嘉十五年(438)将太学分设儒学、“玄”学、史学、文学四馆。元嘉二十年又设医学,为太学分科教学的开端。这一时期,私学和家庭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名师硕儒聚徒讲学,学生数十百千人。影响久远的蒙学读物《千字文》即为梁武帝时周兴嗣撰写。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成为家庭教育的代表作。这时期国内各民族融合和中外的文化交流有较大的发展。中国的《五经》、《论语》、《千字文》等传入日本和朝鲜。这些都为隋唐的文化教育发展准备了条件。 隋朝是个短命的皇朝,但在教育上的建树不可忽视。隋文帝设国子寺,置祭酒,是中国设立专门教育管理机构之始。国子寺下设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等五学,大理寺下设律学。隋炀帝大业三年(607)改国子寺为国子监。此制延续到以后各封建王朝。 唐朝是中国封建制度高度发展和繁荣的时期,形成了相当完备的教育制度。唐朝建立了统一而完整的学制系统。大体上分为中央政府设立和地方政府设立的两大部分,又各分直系和旁系两大系统。中央直系学校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广文馆、律学、书学、算学、统称“七学”或“七馆”,前四者属大学性质,后三者为专门学校,均直属于国子监而统辖于尚书省之礼部。国子监(图250)设祭酒一人总其成,相当于现今的教育部长。广文馆是唐玄宗天宝九年(750)临时设立,不久即废止,故实为“六学”或“六馆”。中央旁系学校有:门下省设置的弘文馆,归东宫直辖的崇文馆,由尚书省祠部直辖的崇玄学,太医署直辖的医学,秘书省直辖的小学。唐代中央设立的学校,除崇玄学、医学、小学外,通称为“六学”、“二馆”。地方直系学校有:府学、州学、县学、市学和镇学,统由长史直接掌管,统辖于国子监。地方旁系学校有:府、州设置的医学和崇玄学,分别直属于中央医学和崇玄学。唐朝学制系统图如下:这个学制系统 一直沿用,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