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散曲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散曲

分类:【传统文化】

金、元时产生的一种合乐的新文学样式。对戏曲而言,它无宾白科介,是一种不具备表演内容的歌曲,又称清曲或清唱;对诗词而言,它是一种新兴的诗体。包括散套、小令(与词中小令不同)两种。散套通常以同一宫调的若干曲子组成,长短不论,一韵到底。小令通常是只曲,但可重复,各首用韵可互异。元明时,散曲也被称为乐府或词。当时一些曲集和曲著,称乐府者如张可久《小山乐府》、杨朝英《太平乐府》等,称词者如张禄《词林摘艳》、冯惟敏《海浮山堂词稿》等。因词曾被称为“诗余”,故散曲有时也被称为“词余”或“余音”。近人隋树森编有《全元散曲》。

韵文体式。又称“清曲”或“乐府”,是由词蜕变出来的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它在金代“俗谣俚曲”的基础上发展成长,至元代进入全盛时期,成为一代文学样式,取得了与诗、词比肩的地位。散曲和杂剧都称曲,实际上是两种不同的体制。散曲是词的解放与发展,在形式上词与曲都是长短句形式,但曲的句法比词更灵活;在风格上词以典雅为上,以含蓄为贵,常用比喻、象征的手法;而曲以通俗为上,以明朗为贵,常用直陈、白描的手法;语言上词一般不用俚、俗语,以文语为主,曲却不避俚俗,往往以口语为主;格式上都有一定的谱式,但词必按谱填词,曲则可在谱内添加衬字;音韵上词平仄韵不能互押,曲则可以;表达方式上,词主要是抒情,而曲在抒情之外可以叙事、说理,或进行人物描写等。散曲既受到悠久传统的诗词的哺育,又是在民间“俗谣俚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民间风格,形成了它自己的特色。

据明代朱权《太和正音谱》的不完全统计,留下名字的散曲作家有187人,著名的散曲作家有马致远、白朴、张养浩、张可久、乔吉、睢景臣等。

元代歌唱形式。在杂剧和南戏盛行之后,艺人们利用其中只曲与套曲的曲式结构创作歌曲,演唱于市井、勾栏之中。散曲分为小令和散套两种。小令的曲式较小,多为单只曲,或是两三只曲子联成“带过曲”。散套则合同一宫调的几个只曲组成一套大型曲式。散曲的文字极为口语化,抒情、写景,是它的特长。如关汉卿的《不伏老》,就表现了他坚强的性格和战斗精神。散曲文学在元明两代相当流行,现存的元代散曲的总集是《全元散曲》。

即成套的小令,是元大都流行的艺术形式之一。散曲中的许多小令从民间小曲演变而来,如《山坡羊》、《耍孩儿》等等,因此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有的散曲由文人填词,有的则是市民自己创作,时人称之为“民歌”。内容上爱憎分明,表达了市民自己的愿望和看法,因此“自京师以至江南,人人能道之”(《南村耕辍录》)。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7:1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