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文化中心转移与稷下学宫的创立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文化中心转移与稷下学宫的创立分类:【地域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文化中心有一个由鲁到齐的转移,这个转移的标志是齐国稷下学宫的兴建和在那里展开的“百家争鸣”。 (一)中国文化中心的转移
春秋时期,中国的文化中心在鲁国曲阜。因为鲁是周公封国,周朝统治者一开始就把鲁国作为加强对东方统治的政治中心,在政治上、思想上、文化上最全面、最有力地贯彻了周公制定的礼乐制度,促进了鲁国文化的发展。周王朝东迁之后,作为西周的政治文化中心的宗周衰落后,曲阜就成了“周礼尽在鲁矣”的全国文化中心。尤其孔、墨在邹鲁地区的兴起,文化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但是,春秋以降,鲁国国力相对衰落,齐国经济、政治最为发达,成为东方大国。再加上齐国比较开放灵活的文化环境,文化也发展起来。田齐代姜之后,国力更加强大,为了进行改革,广开言路,齐桓公田午,在临淄创办了稷下学宫,招徕天下之贤士,展开不同学派的争鸣,把齐文化推上了一个高峰。临淄不仅成为齐国的文化中心,齐鲁的文化中心,也成为全中国的文化中心。 (二)稷下学宫与齐文化传统
稷下学宫是田齐桓公午创建的。这一点学术界认识大体一致。但是,战国时期,齐、楚、燕、韩、魏、赵、秦并称七雄、皆为大国,为什么稷下学宫唯独在齐国兴起呢?这除了齐国的强大的经济、政治实力之外,还有其文化传统的原因。 齐国自姜太公时代起,实行“因其俗,简其礼”的政策,虽然比较多地保留了较落后的东夷文化,但是却也形成了较宽松的政治、文化传统。这个传统注重创新,言路广阔,新的文化容易在那里形成。至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除了在政治、经济上有许多重大建树之外,在文化上也开一代新风――养士之风。 随着社会的变革,文化下移,春秋时期,身份自由的知识阶层“士”出现在社会舞台,并且在政治上十分活跃,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开明的齐桓公敏锐地看清了这个动向,并从其宏伟的霸业目标出发,兴起了重士和养士之风。他任用管仲、鲍叔牙、 朋、宁戚等就是证明。据说他为招徕天下贤士,还特设“庭燎”之制。什么是“庭燎”?《诗?小雅》有《庭燎》篇云:“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疏云:“庭燎者,树之于庭,燎之以明,是烛之大者。”《周礼?司?氏》云:“凡邦之大事,共坟烛庭燎。”古代国家有什么朝觐、祭祀、军政大事,就在庭中点上大烛,好进行讨论协商。据《大戴礼记》记载,“庭燎”还有等级:天子一百,公爵五十,侯伯子男三十。齐桓公大胆打破这个等级,僭用天子之制。《礼记?郊特牲》:“庭燎之百,由齐桓公始也。”郑注:“僭天子也。”齐桓公用天子之礼来见贤士,“四方之士相携而并至矣。”(《说苑?尊贤》)对四方相携而至的贤士,齐桓公给予优厚待遇。如“为游士八十人,奉之以车马衣裘,多其资币,使周游四方,以号召天下之贤士。”(《国语?齐语》)这80人是专门为之游说宣传的,一共养了多少士,没见记载。但齐桓公善于发现人才,敢于大胆任用人才,为得一贤才而不惜“一日三顾”的精神却是有不少事例为证的。管仲是其仇敌,桓公任以为政;宁戚“饭牛于车下”,齐桓公邂逅相遇,即发现他是个人才,连夜举火,“授之以为卿”;路遇麦丘邑人,就“扶而载之,自御而归,礼之于朝,封之以麦丘,而断政焉。”(《新序?杂事》)《新序?杂事》中还记载一个故事: 齐桓公见小臣稷,一日三至不得见也。从者曰:“万乘之主,布衣之士,一日三至不得见,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之傲爵禄者,固轻其主;其主傲霸王者,亦轻其士。纵夫子傲爵禄,吾庸敢傲霸王乎?”五往而得见。天下闻之,皆曰:“桓公犹下布衣之士,而况国君乎?”于是相率而朝,靡有不至。桓公之所以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遇士于是也。 齐桓公不仅礼贤下士,而且还通过定“四民之居”的政策,把“士”定居在一处,“使就闲燕。……令夫士群萃而州处,闲燕则父与父言义,子与子言孝,其事君者言敬,其幼者言悌。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国语?齐语》)使士成为一种专门职业。这是春秋战国时代“养士”之风的开始。 “士”的作用,除了参政之外,很重要的是议政。为了发挥士的议政作用,齐桓公还设立了专门议政机构――“啧室之议”。《管子?桓公问》载:齐桓公问管仲说:“我想常有天下而不失,常得天下而不亡,能办到吗?”管仲回答说:“不急于创始,不急于作新,等到条件成熟再随之去做;不可以个人的好恶损害公正原则;要调查了解人民之所恶,以便为自身之戒。黄帝设立‘明台之议’制度,为的是从下边听取人民的呼声;舜立起‘告善’的旌旗,君主就不会被蒙蔽;禹立‘谏鼓’于朝,准备人们上告;汤有‘总街之庭’,以搜集人们的非议;周武王有‘灵台之复’的报告制度,贤者都得到进用。这是古帝王有天下而不失,得天下而不亡的原因。”桓公听了,采纳管仲建议,设立了“啧室之议”制度,广泛征询意见。规定,老百姓能给君主指出过失的,就称之为“正士”,其意见都以“啧室之议”制度处理,还派东郭牙主管“啧室”大事。 齐桓公的“啧室之议”,是一个创举,实开稷下学宫“不治而议论”之先河。其风气为田齐统治者仰慕而加以继承和发扬,可以说,稷下学宫是齐国文化传统的产物。 (三)田齐兴起与稷下学宫的创立
1.田齐的兴起 齐国本是姜氏的封国,到了战国时期,被田氏取代了,故有田齐与姜齐之分。 齐国田氏,也称陈氏。其始祖叫田完,本是大舜后裔周初封国陈国厉公他的公子。公元前672年,陈国发生内乱,陈公子完,逃到齐国,受到礼贤下士的齐桓公重用,被任命为工正,并赐给叫“田”的地方为食采,于是称田氏,从此田、陈不分。开始田完的地位虽不及老贵族高、国二氏及后起的崔氏、庆氏、栾氏、鲍氏、晏氏的高,但田完及其子孙,靠着自己的治世才能,地位逐步升高。至齐景公末年,田氏已崭露头角,成为强大的一派势力。据《史记?田完敬仲世家》载:“田?子乞事齐景公为大夫,其收赋税于民以小斗受之,其粟予民以大斗,行阴德于民”,收买民心。“由此田氏得齐众心,宗族益强,民思田氏。”晏婴劝齐景公提高警惕,景公不听。有一次晏婴出使晋国,私下对晋叔向说:“齐国之政其卒归于田氏矣。”果然不出所料。公元前490年齐景公死,齐国贵族内部发生争权夺利的斗争,田乞便借机联合鲍氏等攻打高氏和国氏,杀了高昭子,逐走国惠子,成为左右齐国大政的人物。到了田乞的儿子田常(田成子)时,公元前481年,就敢于杀死齐简公,而拥立齐平公,从而把持了齐国政权。又传三代,到了田常之孙田和时,公元前386年,田和便放逐齐康公于海滨,自立为齐侯,并在魏文侯支持下,取得了周王室正式承认,开始了田齐的新纪年,田和称田太公。 自田完奔齐任工正,至田和立为齐侯,共经历了286年。在这近300年的时间里,历史经历了从春秋到战国的变革时期,也就是新兴地主阶级从兴起到夺得政权的时代。田氏是由旧贵族转化来的地主阶级,其采用的小斗收租税,大斗放贷的方式,就是封建地租的剥削形式。 田氏取代了姜氏,但在文化传统上田齐统治者却继承了姜齐尤其是齐桓公的优良传统,“任人唯贤”,作风民主。事实上,作为新兴地主阶级,在大国争雄的时代,要想站立住脚,发展下去,保持大国地位,也只能任人唯贤,因为当时国家已出现了统一的趋势。各大国争雄,也就是为了发展自己,最后达到由自己统一的目的。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田齐统治者,在继承姜齐的优良传统的同时,大力效法管仲和齐桓公。如齐威王时的《陈侯因 敦》有铭文曰:“高祖黄帝,迩嗣桓文。”郭沫若解释是“远则祖述黄帝,近则继承齐桓、晋文之霸业。” ① 《孟子?梁惠王上》载:孟子见齐宣王,宣王开言就问:“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看来田齐统治者是以齐桓、晋文为学习榜样的。他们学习齐桓公的开明政策,广开言路,多方听取意见。如《战国策》中记载的《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邹忌用其妻妾为了讨好自己,而皆把自己说得比城北徐公还美的事例,入朝劝谏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于是下令说:“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刚下此令时,“群众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进谏的就少了;一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也就是虽然想提个意见,也没有什么可提的了。这种出高价收买批评意见的做法,实在是了不起的举动。 还有《史记?滑稽列传》中记载的两则故事,也都说明这个问题。一则说: 齐威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诸侯震惊,皆还其侵地。威行三十六年。 又一则故事,说的是威王八年,楚发大兵攻齐,威王使淳于髡至赵求援,大功告成后,威王大悦,“置酒后宫”,召淳于髡饮酒,并问:“先生能饮几何而醉?”髡说“臣饮一斗亦醉,一石亦醉。”威王不解,问其道理。淳于髡借机发挥说:“赐酒大王之前,执法在傍,御史在后,髡恐惧俯伏而饮,不过一斗径醉矣。若亲有严客,髡? 鞠 ,侍酒于前,时赐余沥,奉觞上寿数起,饮不过二斗径醉矣。若朋友交游,久不相见,卒然相忧,欢然道故,私情相语,饮可五六斗径醉矣。若乃州闾之会,男女杂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壶,相引为曹,握手无罚,目眙不禁,前有堕珥,后有遗簪,髡窃乐此,饮可八斗而醉二叁。日暮酒阑,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舄交错,杯盘狼籍,堂上烛灭,主人留髡而送客,罗襦襟解,微闻芗泽,当此之时,髡心最欢,能饮一石。故曰:酒极则乱,乐极生悲;万事尽矣。”讲了一个“言不可极,极之而衰”的道理,以讽谏威王,威王听了说:“善”。于是“乃罢长夜之饮”。 由于田齐统治者重视姜齐的优良传统,并积极继承而发扬光大之,因此,在原来的基础上更加富强起来。关于齐国威、宣时代政治、经济、文化全面繁荣昌盛的情景,史籍多有记载。《战国策?齐策一》载苏秦对齐宣王说的一番话十分生动形象。他说: 齐南有太山,东有琅邪,西有清河,北有渤海,此所谓四塞之国也。齐地方二千里,带甲数十万,粟如丘山。齐车之良,五家之兵,疾如锥矢,战如雷电,解如风雨。即有军役,未尝倍太山,绝清河,涉渤海也。临淄之中七万户。臣窃度之,下户三男子,三七二十一万,不待发于远县,而临淄之卒,固以(已)二十一万矣。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苣坨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富而敦,志高而扬。夫以大王之贤,与齐之强,天下不能当。 这段话不无夸张之辞,但是,作为苏秦是面对齐宣王说的,基本数字应当是属实的。 齐国田氏,从田完开始,世代皆有大志,雄心勃勃。未得政权时,千方百计,积蓄力量,夺取政权。有了政权之后,据《史记》载:“欲辟土地,朝秦、楚, 中国而抚四夷”。桓公午五年(前380年),秦、魏攻韩,韩国向齐求援。齐国以救韩为名,“起兵袭燕国,取桑丘。”威王初年,不理政事,“委政卿大夫,九年之间,诸侯并伐”,如元年晋伐齐灵丘;六年鲁侵入阳关,晋侵至博陵;七年,卫侵占薛陵;九年,赵伐齐,夺取了甄地。但齐威王听了淳于髡的讽谏之后,发愤图强,励精图治,杀了丧失土地和民心的阿大夫,赏了治理有方而不沽名钓誉的即墨大夫。起兵西击赵、魏,败魏于?泽,围困了魏惠王,迫使惠王献地求和,赵国也归还了齐国的长城。然后分兵把守,使檀子守南城,“楚人不敢为寇东取,泗上十二诸侯皆来朝”;使盼子守高唐,“赵人不敢东渔于河”;使黔夫守徐州(在齐西北境),则“燕人祭北门,赵人祭西门”。此后,诸侯“莫敢致兵于齐二十余年”。进而齐国对外不断用兵。在威、宣之际,齐国数次用兵于魏。著名的两次是:第一次在公元前352年前后,威王用田忌为将,孙膑为师,攻魏救赵,大败魏军于桂陵(今菏泽市牡丹乡何楼);第二次在公元前343年前后,魏攻韩,韩求救于齐,齐宣王仍用田忌和孙膑,以围魏救韩之计,大败魏军于马陵,杀魏将庞涓,“虏魏太子申”。“其后三晋之王皆因田婴朝齐王于博望,盟而去”(以上均见《史记?田完敬仲世家》)。 齐国国力如此强大,为了进一步发展自己,在文化方面采取了不同于其他国家的政策,建立稷下学宫,招揽天下贤才。 2.稷下学宫的创立 在战国之际,各国为了竞雄,都采取了许多富国强兵的措施。其中有两点十分突出,一是变法改革,二是招贤用能,大兴养士之风。赵有平原君,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齐有孟尝君。这四人当时号称四大公子,皆有食客3000。秦国后来有吕不韦。就是燕、韩也都有自己的招贤方式。但以上“养士”都是私家所养。而齐国除了私人养士之外,政府还举办学宫,招揽天下学者,给以爵禄,议论朝政。其稷下学宫可说是举世无双的。 稷下学宫是一座高等学府,相当于今天的社会科学院,因为它设在齐国都城临淄西北门即稷门之外,故称稷下学宫。学宫建筑宽敞高大,规模可观,以临淄城稷门外为中心,沿系水(也叫渑水,俗称泥河)两岸向南延伸,直至城西南的申门,皆为学者们“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尊宠之。”(《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此后威、宣时期达到顶峰,发展到数百千人之多。《史记?田齐世家》载:“宣王好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邹衍、淳于髡、田骈、接子、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是以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千人。”也就是说,稷下学士虽无实际官守职责,但有卿大夫的称号和优厚的俸禄,还皆在城内建立宅第,待遇不亚于官吏。如《战国策?齐策》载有关稷下学士田骈的待遇情况,“资养千嬉,徒百人”,待遇比做官还高。又如孟子,他自己说,既无官守,也无言责,但被授以卿的称号,齐王曾要赠送他“兼金(双倍价格的金子)百镒”,他辞而不受。但他的生活也是够排场的。其弟子彭更生说:孟子“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诸侯。”(《孟子?滕文公下》)在一般人看来,这些脱离生产,又无政务,专门从事于讲学、辩论和著述的学者,享受这么高的待遇,是不好理解的,只有高瞻远瞩的齐威王、宣王看到了这些稷下学士的价值。我们今天来看,其对人类文化和文明的贡献,就不是用几百镒金、几万钟粟所能换得来的。由于他们的劳动,使齐鲁文化的繁荣又达到了一个高峰;他们留下的丰富的文化遗产,永远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一个部分。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