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文彦博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文彦博

分类:【文化精萃】

北宋大臣。字宽夫,汾州介休(今属山西省)人。仁宗天圣进士。累迁殿中侍御史。宋夏西方兵事起,进言极论将权不专、兵法不峻之弊,仁宗嘉之。出为河东转运副使、都转运使,知秦州,因处理西夏边防事务有政绩,召拜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庆历八年(1048),以镇压贝州(今河北省南宫县东南)王则起义有功,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入相,与枢密使庞籍合议裁减冗兵。皇钓三年(1051)被劾罢相,出知许、忠武、永兴等州军。至和二年(1055)复入为相。嘉钓三年(1058),以河阳三城节度使同平章事,出判河南,封潞国公。又改镇保平等府,以母丧乞归。服阙后除侍中,继入为枢密使、剑南西川节度使。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反对王安石变法,谓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不与百姓治天下;又因山崩,谓市易敛民怨,招天变;并与富弼、司马光等十三人用白居易九老会故事,置酒赋诗相乐,谓之“洛阳耆英会”,成为反对派的大本营。熙宁六年(1073)拜司空,出判河阳等地。后再加司徒。元丰三年(1080)拜太尉,再判河南。六年(1083)以太师致仕。哲宗元钓初,宣仁太皇太后垂帘,司马光掌政,荐其同居相位,诏授平章军国重事,六日一朝,一月两赴经筵,恩宠有加。元钓五年(1090)复致仕。前后历事四朝,任将相五十年,平居接物,谦下宽厚,朝中尊之为长者。卒谥“忠烈”。有《潞公集》。《宋史》卷三一三有传。

北宋政治家、?者。字?夫。瞩忠烈。汾州介休(今?山西)人。生於宋真宗景德四年,卒於宋哲宗铰慢四年。及咄士第,知翼城胯,通判禁州,?毕察御史,弈殿中侍御史。??(1041―1048)末,因??王?起柳,拜同中?樵下平章事,集亵殿大?士。至和二年(1055),拜吏部尚?同中?樵下平章事、昭文疝大?士。後以河?三城?度使同平章事、判河南府,封潞?公。一生?事四朝,任?相五十年。在居洛??,陪邵雍、程?、程钫?布衣交,又效白居易“七老?”故事,陪因反?王安石新政而退居洛?的富弼、司褚光等耆老故沛等十三人,常於眍?公富弼府第 “置酒嬴?相?,序?不序官,?堂,捞像其中,洲之 ‘洛?耆英?’” (《宋史?文彦博?》)。

政治上,主?祖宗沛制,反?王安石?法,指出“祖宗法制具在,不?更?失民心”(《理儋治通栳》卷六八)。文?上亦有所?,其??“锾格秀逸,情文相生”,“其文章不事雕?,而阻?通哌,卓然??之言。奏?下多注年月,亦可陪正史相?考” (《四?全??目》卷一五三)。王士?费其文“婉???,睫似西?”(同上),叁?得?言其“未?有意於?文,而因事蓓?,操剐立成。?冱重厚,??邋出。譬之儆鼓缦嬉,音?疏?,塍然?奏於堂上,不害陪???韶,舞百?而置八锾也。” (同上) 著作有《潞公集》。

北宋政治家。字宽夫,号伊叟。汾州介休(今属山西)人。天圣五年(1027)进士及第,累迁殿中侍御史。对于西夏,他认为应该早作防御准备,厉兵秣马,屯聚粮食,有备而战,才能不误大事。宋夏战争爆发后,他曾论将权不专、军法不严之弊,认为统帅必须有权威,行军令,士旅畏惧,才能进退从令,抵御外敌。历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庆历八年(1048),镇压贝州王则兵变,出任宰相,裁省冗兵6万归农。皇钓三年(1051)罢相,至和二年(1055)再入相,嘉钓三年(1058)再罢相,次年封潞国公。文彦博历仁、英、神、哲四朝,任将相50年,执政于承平之世,史称其“临事果断,皆有大臣之风,至和以来,共定大计,功成退居,朝野倚重”。他遇事沉稳冷静,理政刚直果断。王安石变法后,他始终坚持不同意见,认为“祖宗法制具在,不须更张,以失人心”,对其中市易法、青苗法“损国体,敛民怨”的弊端多有论及,甚至以为华州山崩表明天意也反对变法,因而出朝改任地方官。晚年在洛阳与邵雍、程颢兄弟往来有如布衣之交;与富弼、司马光等13人,用白居易九老会故事,以年齿为序组成“洛阳耆英会”,置酒赋诗相乐,成为一时盛事。元钓更化时,他以元老重臣平章军国重事,参与废除新法。绍圣绍述以后,他被贬官而卒。在政治思想上,文彦博提出了天子应该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著名论断。强调朝廷行事必须合众心,采众论,安顿民心,厉精求治;认为“民者,邦之本,食足则民盛,民盛则邦兴”,天子若要国家安定,就要安顿民心,为要民心安顿,就要省免繁重科役,制止肆虐暴刻。针对仁宗求治之心,他在《答御札手诏》里提出了推求实事的十二条建议,包括刑赏无差滥、百姓无冤滞、裁减冗兵、省汰冗官、开谏诤之路、罢无功之赏、严肃军政、求贤致治等。文彦博著有《大飨明堂纪要》2卷、《药准》1卷,已佚,今存《文潞公集》。他也作诗词,但所留甚少,且多与政治有关。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9: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