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斗建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斗建分类:【传统文化】 即农历月建。北斗星的斗柄,在不同季节的黄昏时,所指方位不同,古人即随北斗星斗柄所指建十二月,据此计算月份。春秋战国时期,将地面和周天分成十二方位(十二辰),分别配以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正北子,正南午,正东卯,正西酉。北斗斗柄指向随季节而变化,“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冠子》),斗柄所指之辰为斗建。夏正十一月黄昏时指北方子,十二月、一月指东北方丑、寅,二月指东方卯,三月、四月指东南方辰、巳,五月指南方午,六月、七月指西南方未、申,八月指西方酉,九月、十月指西北方戌、亥,则月建称为建子、建丑、建寅、建卯、建辰、建巳、建午、建未、建申、建酉、建戌、建亥之月。参见“三正”、“十二辰”。 古代历法中纪月术语。以北斗星斗柄所指方位配上表示地平方位的十二地支名称来纪月便称为斗建也称十二月建。生活在黄河中下游一带的我国古代先民,很早就发现了不同季节黄昏时,北斗斗柄的指向不同。因为那时的北斗七星比现在更接近北天极,处于恒显圈内,每晚绕北极做回转不息的运动,始终不没地平线下,因而均可见。《?冠子?环流》篇说:“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根据斗柄所指的不同方位作为定季节的标准,在世界各古代文明发详地中,只有我国应用。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人们把表示地平方位的十二地支(即正北为子,东北为丑,寅,正东为卯,东南为辰、巳,正南为午,西南为未,申,正西为酉,西北为戌、亥)和斗柄的指向以及月份密切配合起来,即夏正十一月黄昏时斗柄指北方子,十二月指东北丑,正月指东北寅,二月指东方卯,……十月指西北方亥;下一年十一月又回到北方子,往复循环。这就是中国古代天文历法中经常提到的十一月建子,十二月建丑,正月建寅等十二月建。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