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新五代史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新五代史分类:【文化精萃】 纪传体史书。原名《五代史记》。北宋欧阳修撰。后人为了与薛居正《五代史》区别,称其为《新五代史》。74卷。包括本纪12卷,列传45卷,考3卷,世家及其年谱11卷,四夷附录3卷。成书于皇钓五年(1053)。记述了后梁开平元年至后周显德七年(907―960)54年的史事。为二十四史中自唐朝以后唯一的私修史书。取材多本旧五代史,兼采《五代通鉴》、《五代会要》、《九国志》及小说、笔记。体例仿照《史记》,文字叙述上用“春秋笔法”。力求高简,对史实则多忽略。以五代本纪、列传各为一编。列传皆用类传,有家人、诸臣、一行、义儿、伶官等传;十国史事,概入世家;四夷附录记载少数民族及外国事。记述典制仅有司天,职方两考。所作史论对五代黑暗有所贬斥,强化了封建的正统观念。与《旧五代史》同为研究五代史的主要资料,初刊于北宋神宗时,后有南宋庆元本、明汲古阁本、清武英殿本、百衲本等。1974年中华书局出版点校本。 书名。本名《五代史记》,北宋欧阳修撰。74卷。计本纪12卷,列传45卷,考3卷,世家10卷,世家年谱1卷,四夷附录3卷。纪传体。大约仁宗景钓三年(1036)始编,皇钓五年(1053)基本完成。是书采通史体例,不断代为书。本纪依时间先后为序,五朝合编。列传统为类传,凡10目。改志为“考”,计《司天》、《职方》2目,分别载天文、地理。《职方》每行6格,横列即表,实合志、表为一。《世家》叙十国史实。《世家年谱》为十国兴亡系年,有年表性质。《四夷附录》综叙契丹、奚、吐谷浑、鞑靼等少数民族历史。《旧五代史》多据实录,《新五代史》杂采小说,笔记,史料来源较旧史有所扩大,但因删节旧史过多,又不撰食货、选举、兵、刑等志,故在史料保存方面,反不如旧史。是书为二十四史中自唐以后仅有的私修史书,与旧史同为研究五代十国历史重要资料。宋人吴缜有《五代史记纂误》3卷。徐无党的注和清人彭元瑞、刘凤浩合撰的《五代史记补注》,于本书多所补正。 宋代以后唯一一部私家撰写的正史。北宋欧阳修撰。欧阳修的诗文都有名,被后代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又是著名史学家,除 《新五代史》外,还撰有 《新唐书》 等,所著 《集古录》是中国第一部金石学专著。《新五代史》 原名 《五代史记》,因与宋初薛居正 《五代史》相别,故名。五代是一个乱世,北方走马灯似地变换了梁、唐、晋、汉、周五个小朝廷,而南方还有九个独立王国,加上北汉,共为十国。北宋开国后,宰相薛居正便奉命监修 《五代史》,仅用十八个月成书。这部官修的 《五代史》 流行了近百年之后,便被欧阳修的《新五代史》取代,至明代就绝版了。后来被乾隆皇帝钦定为 “正史” 的 《旧五代史》 并非原本,而是清朝的辑佚本,是由邵晋涵等人一条条从 《永乐大典》 等类书和史籍中辑录出来、厘定成书的。但欧阳修并没有看见自己的传世之作刊行问世,因为他生前非常保密,除了少数好友外,不肯轻易示人。据说,曾经有朋友向朝廷建议,征取其书,以备正史,但被欧阳修婉言推脱。直到他去世后,家里人才将 《新五代史》上奏神宗皇帝,不久即由最高学府国子监刊行。《新五代史》有两个特点,一是仿效 《春秋》“书法” 来褒贬人物,在遣词用字上,都非常考究,如用兵之名,两国攻曰 “攻”,以大加小曰“伐”,加有罪曰 “讨”,天子自往曰 “征”,我败曰 “败绩”,彼败曰 “败之”,等等; 二是仿照《史记》 的体例,变《旧五代史》 的半断代体为通史体,并在纪、传、志、表之外,恢复了《史记》 的“世家”,记载南北十个独立王国的史事。《四库全书总目》 批评说: “大致褒贬祖《春秋》,故义例谨严; 叙述祖《史记》,故文章高简; 而事实则不甚经意。” 原来,欧阳修重修五代史的用心,是想通过这部 “乱世之书”来表达自己的某种道德观念和历史观念,除了以 “书法” 来表示褒贬外,还喜欢直接发表议论,而议论必以 “呜呼” 二字开头,故前人曾戏称 《新五代史》 为 “呜呼传”,而清代史学家章学诚则说得更刻薄: “一部吊祭哀挽文集。”平心而论,欧阳修不失为 “良史之才”,但因其惩戒 “乱臣贼子”之心太切,以 “道统” 自居之心太重,著史好象倒是次要的,有时为了照顾 “书法”,叙事过于简略,语焉不详。从史料价值的角度说,《新五代史》就不如《旧五代史》,这就是 《旧五代史》 在清代重新受到史家重视的原因。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