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新德国电影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新德国电影

分类:【文化精萃】

本世纪60年代初出现在联邦德国的旨在振兴德国电影的运动。当时的西德电影在经济和艺术方面都面临严重危机,因循守旧、逃避现实的庸俗娱乐片和文学改编片充斥影坛。1962年2月28日在奥勃豪森第八届西德短片电影节上,26位青年电影工作者联名发表一篇宣言(后被称为《奥勃豪森宣言》),提出要创立新的德国电影,与传统电影决裂,要运用新的电影语言,从陈规陋习和某些利益集团的羁绊中解脱出来。他们断言“爸爸们已经死亡”,要“寄希望于新电影”,表示准备共同承担经济风险。《奥勃豪森宣言》的诞生标志着西德电影的历史性转折。宣言签名者大都是只拍过短片的无名之辈,只有亚历山大?克鲁格曾以见习导演身份参与过著名导演弗里茨?朗格《印度墓碑》一片的拍摄工作。1966年,这批年轻人推出第一批长故事片,标志着新德国电影的真正诞生。其中克鲁格的《向昨天告别》、彼得?沙莫尼的《狐狸禁猎期》和福尔克尔?施隆多夫的《青年托尔勒斯》分别在威尼斯与戛纳国际电影节上获奖。

初期的新德国电影以一种不存幻想的写实主义,真实地反映德国的过去与现状,描写年轻一代的生活方式及其与老一代的对立,表达了作者对安于现状、充满空话的社会的抗议。艺术上追求真实的近似纪录片的风格。这一时期的另一重要导演让―马里?施特劳布,有“超级现实主义大师”之称,也是现代电影史上最有争论的人物之一。其作品具有全新的艺术风格,反对气氛修饰,重视画面寓意,用单调、近似朗诵般的对白方式反对自然主义的对白方式,追求布莱希特戏剧理论中的间离效果。代表作有《没有和解》(1965)、《摩西和阿伦》(1975)。

70年代中期,新德国电影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出现了赖纳?法斯宾德、韦尔纳?赫尔措格、维姆?文德斯等一批有才能的青年导演,他们的作品开始在国外连连成功。在1975年的伦敦电影节和纽约电影节上,新德国电影实际上囊括了所有的奖项,成为70年代西方电影界最令人瞩目的艺术运动。法斯宾德、赫尔措格、文德斯亦成为70年代新德国电影的代表。他们都出生于战后,属于新德国电影的第二代导演,思想比第一代导演更自由、更活跃,更少旧电影传统的束缚和影响,与第一代导演相比,受法国新浪潮和美国电影的影响更深;他们不满足于直接摹写现实,而是更多地批判社会。其作品题材丰富,风格各异。对他们及其作品的研究已成为西方电影学术界的重要课题之一。

新德国电影因其讲究艺术,强调创新,长期不为国内观众所接受,在国内没有市场,经济一直依赖于政府的资助。《奥勃豪森宣言》发表之后,由于资金缺乏,整整三年无所作为。1965年初,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克鲁格游说联邦参议院成功,争得资助;同年2月,新德国电影监委会成立,设立青年电影基金,从1965年至1967年,资助青年导演拍片达二十部,对新德国电影取得第一批成果起了决定作用。70年代,除争取政府资助外,又依靠美国大发行公司和电视台的资助两次度过经济难关。直至1979年,法斯宾德的《玛丽娅?布劳恩的婚姻》和施隆多夫的《铁皮鼓》在国内外获得巨大成功,新德国电影才终于摆脱了十多年来国际上获奖、国内不卖座的畸型局面。此后,新德国电影成为联邦德国电影的主流,成为所有新崛起的青年导演们富有艺术特色的电影作品的统称。但自1982年法斯宾德逝世后,有些导演热衷于到美国拍片,有些导演走进电影艺术的象牙塔,新德国电影的国际影响渐趋衰落。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0: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