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新语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新语分类:【文化精萃】 政治著作。亦称《陆子》。是西汉陆贾给汉高祖刘邦上的奏章。分上下2卷,共12篇。据《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记载:刘邦令陆贾总结古代各国成败的原因。陆贾即“粗述存亡之徵,凡著十二篇”,深得高祖好评,号曰《新语》。基本内容是总结秦亡汉兴及历史上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从而为汉统治者提供治国方策及依据。认为朝代的更替,“非天所为”,秦朝灭亡的原因在于它的横征暴敛、严刑峻法,鉴于此,大力提倡仁义德治,“建国要得之于民”,主张实行与民休息的“无为”政治。版本有《四部丛刊》本、《诸子集成》本,注本有近代唐晏的《陆子新语校注》。 是书为西汉陆贾(前240年―前170)所著,凡二卷十二篇。有明弘治间李廷梧本、明范氏天一阁刻本和《四部丛刊》本等。近代唐晏校本是目前较好的版本。该书作者是汉初杰出的理论家、政治家、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臣。在汉初统一及平定诸吕内乱中,起过重要作用。据《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记载汉高祖刘邦得天下后,与陆贾就秦失天下、汉得天下及天下治乱之旨发生争论。刘邦命陆贾总结古今各国成败的原因,陆贾即著是书。书中总结历史及现实政治军事斗争的经验教训,肯定成败利钝皆取于人事,而无天命主宰支配,“吉凶之征,一出于身”,“成败之验,一起于行”。“尧舜不易日月而兴,桀纣不易星辰而亡,天道不改而人道易也”。“世道衰亡,非天之所为也。”(《明诫》)总结秦王朝为政峻急而遭覆灭的教训,提出无为的主张:“道莫大于无为,行莫大于谨敬”,“故无为者,乃有为者也”(《无为》)。并设计无为而治的社会理想:“君子之为治也,块然若无事,寂然若无声,官府若无吏,亭落若无民。闾里不讼于巷,老幼不愁于庭。近者无所议,远者无所听。邮无夜行之卒,乡无夜召之征。犬不夜吠,鸡不夜鸣。耆老甘味于堂,丁男耕耘于野”(《至德》)。在对大量历史事实的观察思考中,概括出不少相反相成的辩证观念,如:“谗夫似贤,美言似信。”“智者之所短,不如愚者之所长。”(《辅政》)“事愈烦,天下愈乱;法愈滋,而奸愈炽;兵马益设,而敌人愈多。”(《无为》)在社会历史观方面主张面向实际,不必泥古,也不必迷信权威,一切以解决现实问题为依归,他说:“善言古者,合之于今;能述远者,考之于近。”“制事者因其则,服药者因其良。书不必起仲尼之门;药不必出扁鹊之方。合之者善,可以为法,因世而权行。”(《术事》)在认识论上认为天地万物不是神秘不可知的,而是可以通过感觉经验去认识的:“故在天者可见,在地者可量,在物者可纪,在人者可相”(《道基》)。并说:“知天者,仰观天文:知地者,俯察地理”(同上)。 学术类著作。亦称《陆贾》、《陆子》。西汉陆贾撰。《汉书?艺文志》著录有《陆贾》十三篇。今存《道基》、《杂事》、《辅政》、《无为资质》、《至德》、《怀虚》七篇。通行本有《四部丛刊》、《诸集成》、《汉魏丛书》、《龙溪精舍丛书》诸本。《史记?郦生陆贾列传》称: 刘邦与陆贾议论秦亡汉兴之故,及历代成败的原因,陆贾提出天下可于“马上得之”不能于“马上治之”的观点,使刘邦深受震动,因命陆贾著文阐发。陆贾连续著文,逐篇上奏,“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左右呼万岁,号其书曰《新语》”。其书多称引《春秋》、《论语》,“其大旨主于崇王黜霸,而归于修身用人,持论亦不悖于圣贤”(《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秦任刑法不变”而导致灭亡,提出效法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兼用”才是长治久安之策。其思想为稍后的贾谊进一步发挥。其哲学思想坚持万物皆“天地相成,气感相应而成”的宇宙观,宣传“天道不改而人道易”的观点,反对神仙迷信观念。因《汉书?艺文志》只著录《陆贾》二十三篇,不见《新语》书名,南朝梁阮孝绪《七录》始重出《新语》书名,南宋黄震曾怀疑此书非陆贾之作。今按《新语》为陆贾之作无疑,当为《汉书?艺文志》著录的《陆贾》之一部分。今本文字亦有后人增删之迹,如其书引《焚梁传》,非陆贾所及见即是。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