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方舆胜览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方舆胜览分类:【传统文化】 南宋地理总志。祝穆撰。70卷。成书于理宗时。初刻于理宗嘉熙三年(1239),又称《新编四六必用方舆胜览》,分前集43卷、后集7卷、续集20卷、拾遗附录若干条。此本今不传。今传本为祝穆子祝洙增补重订,于咸淳二年(1266)或次年刻印。重订本去“新编四六必用”六字,不复分前、后、续集各目,又将拾遗散附各府州下,并新增500余条,通编为70卷。元明二朝皆有刻本。今通行有《四库全书》本和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上海图书馆藏宋刻本,2004年中华书局出版校点本,最便使用。此书以行在所临安府为首,所记十七路皆为南渡后的疆域。体裁不同于《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等早期总志,接近于稍早成书的王象之的《舆地纪胜》。二书皆没有早期总志所有的疆域、道里、田赋、户口、关塞觊要、乡数等门,而是广泛搜罗与风俗、形势、景物、人物有关的诗赋和记叙文字,分系于各门各条之下,并专辟“诗人题咏”和“四六”二门。本书“四六”一门尤较《舆地纪胜》为繁,不注出处,多数为编者自撰,所载诗文往往整首整篇全录。论述建置沿革甚简,错误较多。其原因在于纂辑目的主要是为文人写四六表启提供方便,不为考证而设。此书价值主要在于提供大量有关各地风土习俗的资料,是研究唐宋人文地理和经济地理必不可少的参考资料。此外,因辑录的资料颇为详备,保存了数量可观的宋代及其前地志和诗文集中的资料,可供辑录校勘古地理书和各家诗文之用。保存了完整的南宋晚期监司军帅治所、州县建制名目及隶从关系的资料,有助于研究南宋政区地理。此书在宋末元明素为文人所重视,并在体例上对当时方志编撰产生很大影响。元代坊刻《混一方舆胜览》有关南宋的内容几乎全部节钞本书。明景泰中官修《寰宇通志》时,主事者曾规定采择事实的凡例仿照《方舆胜览》。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