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施密特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施密特分类:【文化精萃】 德国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代表人物之一。因忠实捍卫“社会批判理论”而有法兰克福学派“传家宝”之称。1931年生于柏林,1957~1961年在法兰克福大学学习哲学、历史、社会学等。1962年在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的指导下完成博士论文《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并获得博士学位。1972年起在法兰克福大学担任哲学和社会学教授。他着重从历史哲学和认识论的角度研究马克思、费尔巴哈、霍克海默、马尔库塞、尼采和叔本华的理论。施密特的基本观点为: (1)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拒绝任何本体论。马克思从来没有把抽象的物质看做世界的本原,而且他根本就没有去探讨过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之类的本体论问题。 (2)马克思的自然观是一种自然-历史理论,与其他自然观的区别在于社会历史性。马克思从一开始就在与人类活动相关的意义上来看待自然,把自然看做一切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的首要来源,认为不存在完全不受历史影响的纯粹自然。与此同时,马克思也并不否定自然界对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先在地位。 (3)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只是借助于辩证法的范畴去解释现成形态存在的现代自然科学的各种成果,以建立“自然哲学体系”。其错误在于脱离社会历史性、脱离人的实践去理解自然,从而把辩证法变成了一种必然的、外在于事实的考察方法,是向素朴实在论的倒退。 (4)列宁的反映论存在着抹煞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机械论倾向和把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对立起来的独断论倾向。(5)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是一种科学主义、反历史主义的解释。其错误在于在强调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历史科学具有“结构”这一特性的同时,遗弃和否定了其“历史”的特性,使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成了一种“无历史的结构”。(6)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运用的方法既是结构的,又是历史的,是描述的结构模式和探究的历史模式的统一。在《资本论》的科学的、结构的外观背后,不仅可以找到历史,而且可以发现哲学。其主要著作有:《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历史与结构》、《论批判理论的观念:霍克海默哲学要旨》、《关于唯物主义的三种研究》、《批判理论-人道主义-启蒙运动:哲学论文集》、 《解放的感性:费尔巴哈的人类学唯物主义》、 《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解说》 (与马尔库塞合著)、《什么是唯物主义》(与W.波斯特合著),其中《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和《历史与结构》具有世界影响。 德国民族学家、语言学家、宗教史学家。德奥文化圈学派主要代表之一。生于威斯特伐利亚。曾在荷兰修道院、柏林大学、维也纳大学学习。1890年加入天主教修会“神言会”,两年后受神父职。1906年在维也纳创办《人类》杂志, 任主编。后长期在维也纳大学、圣加百列修道院、瑞士弗里堡大学任教授。其间,曾于1926年创建传教士民族学博物馆, 任馆长; 1932年创建人类学研究所, 任所长;1937年当选为教皇科学院院士。主张以格雷布纳的文化圈理论研究民族的文化、语言和宗教,从而反对进化学派的观点和方法, 宣传文化“一次发生论”和“传播论”。曾于1935年到中国作短期讲学。主要著作有《民族学的文化历史法手册》、《神的观念的起源》、《种族和民族》、《比较宗教史》、《宗教的起源和发展》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