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无为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无为分类:【传统文化】 ①道家哲学思想,指顺应自然。老子认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第三十七章)。意谓道乃世界本原,道自然而然构成宇宙万物,无意识无目的,故“无为”。然道既是构成宇宙万物之基础,因而又“无不为”。依道行事,就当顺应自然,即“无为”。政治上主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第五十七章)即“无为而治”。②儒家政治主张,指举贤任能。《论语?卫灵公》:“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 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庄严端正坐朝廷)而已矣’。”舜为何能“无为而治”,《大戴礼?主言》解释:“昔者舜左禹而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治。”赵岐《孟子注》解释:“言任官得其人,故无为而治。” 道家哲学范畴。指对社会政治和人生处世的基本态度。《老子》第三十七章:“道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认为人应当效法“道”,自然无为。道教沿袭老子自然无为的思想,主张治理天下要顺乎社会,与民休养生息,个人处世要清静寡欲,摒屏妄自作为。早期道教以无为无不为作为得道意、得天心、致太平的根本。河上公注《老子》云:“法道无为,治身则有益精神,治国则有益万民。”《老子想尔注》称:“有身不爱,不求荣好,不奢侈饮食,常弊薄羸行,有天下,必无为,守朴素,合道意矣。”魏晋以后,“无为”成为道士修身、修仙的基础,强调“无为事主,无为事师,寂若无人,至于无为。”以求全身、去危、离咎。《抱朴子内篇?论仙》称:“仙法欲静寂无为,忘其形骸。”后世内丹学家更以金丹术为“无为”,称“无为之道莫过乎金丹,得道必由乎金丹焉。”宋张伯端《悟真外篇》: “圣人以无为而治天下,则天下安肃,庸人以有为而治天下,则天下扰乱。盖心者,君之位也。以无为临之,则其所以动者,无神之性耳。以有为临之,则其所以动者,欲念之性耳。有为者,日用之心;无为者,金丹之心也。以有为反乎无为,然后以无为而勺正事。金丹之入门也。” 道教教义,与有为相对。是道教全身修道的最高行为准则。《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三十七章)。又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矣。”无为的原义是指凡事应顺应自然的规律,不要有强加的意识行为,以达到无不为的境界。修道的方法就在于从无为以至无不为,体合道的本性。因为道是无为的,又是无不为的。这既是道教的社会政治观,又是道教处世修道的人生观。早期道教《太平经》中以无为而无不为作为得道意、得天心,致太平的根本。《老子想尔注》也说:“有天下,必无为,守朴素,合道意矣。”河上公注《老子》称:“法道无为,治身则有益精神,治国则有益万民。”是治国修身的根本。无为修身的方法在于“不先于物也”(《淮南子?原道篇》)。魏晋以后,道教强调修道者当“无为事主,无为事师,寂若无人,至于无为”,以求长生全身,去危离咎。以无欲以至无为之道。《抱朴子?论仙篇》称“仙法欲静寂无为,忘其形骸”。后世内丹家更以金丹修炼为无为之道,谓“无为之道莫过乎金丹,得道必由乎金丹焉”(《道枢》引《大丹篇》)。道家、道教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在社会政治和处世修道两方面均产生较大的影响,对道教全身修真的影响更为深远。 道教教义之一。无为原是道家的哲学思想,是对社会政治和人生处世的基本态度。主张凡事顺其自然,而不加以不必要的干预。但无为非并不为;不过要为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道教承袭了道家的无为思想并加以衍化,认为治理天下要顺乎社会,与民休养生息,个人处世要摈弃妄自作为,追求清静寡欲。早期道教把“无为而无不为”作为得道意、得天心、致太平的根本。张陵的《老子想尔注》称:“自身不爱,不求荣好,不奢侈饮食,常弊薄嬴行;有天下,必无为,守朴素,合道意矣。”魏晋以后,“无为”成为道士全身和修仙的基础。后世内丹家则称“金丹术”为“无为”。 道教名词。源出于 《老子》,如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指在自然、人事和社会运动中,应顺随事物的规律,在日常生活中来体现道法。汉代则以 “无为”作为休息养民的统治术和治国之道,曰 “无为而治”。道教则将其作为人生处事的基本态度和准则,认为行使 “无为” 原则,可以使国安宁富强,可以使人精神充实,并视为体现天道的唯一法则和基础,做到“无为” 可 “与圣齐功,与天同德”。成为道教的基本教义。 道家学说的重要范畴。指对事物、人性、社会不加干涉,任其自然发展。老子指出,作为宇宙实体的“道”是无为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三十七章》。人也应当无为,“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子?二章》),“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三章》)。老子的无为思想过于排斥有为,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的消极无为的思想,主张“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庄子?应帝王》),去名去谋,无事无知,弃绝有为,由全生保身进入物我两忘、超越生死、与万物为一的境界。汉初“黄老之学”提倡无为而治,与民休息,“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史记?曹相国世家》)。《淮南子》发展老庄思想,对无为进行了新的解释,说“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反对离道而妄为,要求“循理而举事”,因自然之势加以主观努力而有所作为,对消极无为的思想有所克服。西晋郭象也认为“无为者,非拱默之谓也”(《庄子注?在宥》),把无为解释为安分守己,“各司其任,则上下咸得,而无为之理至矣”(《庄子注?天道》)。无为包含尊重客观规律等合理因素,但主要宣扬的是一种消极处世哲学。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