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一)财政对农业投入的体制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一)财政对农业投入的体制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受国家财力和投入体制的制约。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统收统支”财政管理体制,即省、市(地)、县各级的地方财政的全部收入上解中央财政,支出由中央财政层层下达支出预算的集权财政管理。广东省执行这 一财政管理体制持续30年。其中1950—1964年执行严格的“统收统支”的制度,省、地(市)、县各级地方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完全受中央财政的控制。这一时期国家财力薄弱,对农业的投入主要是确保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等生产关系的变革和低标准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1965至1979年的后15年,是执行由中央财政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统收统支财政管理体制,地方财政在中央下达的总支出指标内有一定的灵活性,但必须呈报批准后执行。这一时期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国家财政收入曾一度下降,1968年中央安排给广东的支农支出仅5 300万元,相当于1958年的水平。在中央财政集中的财政体制管理下,也由于同期国民经济发展缓慢,国家财力有限,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数量不多,增幅小且不稳定,但对确保农业的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以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